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008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呂氏春秋.晏子使楚 (1008)
|
103 | 來源 | 高考題庫2009
|
104 | 文類 | 【文類】 先秦、秦漢、魏晉散文
|
105 | 作者 | 【作者】 呂氏春秋 (9103)
|
106 | 題解 | 【題解】 《呂氏春秋》是先秦重要典籍,據《史記》等書記載,《呂氏春秋》為秦相國呂不韋召集門下賓客集體編撰。雖然這部書出自諸賓客之手,但基本上反映了呂不韋的思想。 晏子是當時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晏子使楚》就是說晏子出使楚國的經歷,晏子挫敗了楚王侮辱自己和齊國的企圖,充分展現了博學多識,機智幽默的一面。
|
107 | 文本 | 《呂氏春秋.晏子使楚》 呂氏春秋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1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2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3三百閭,張袂4成陰,揮汗成雨,比5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子何為使乎?」晏子對曰:「齊命6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7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8,故直使楚矣!」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9者也,今方10來,吾欲辱之,何以11也?」左右對曰:「為12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13?」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14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15善盜乎?」晏子避席16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17,葉徒相似,其實18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19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20也,寡人反取病焉。」
|
108 | 注釋 | 【注釋】 1 延:引進,請……進入。 2 儐者:主管迎接招待賓客的人。 3 臨淄:古代齊國首都,今山東臨淄。閭:古代的社會組織單位,二十五戶為一閭。三百閭,表示人口眾多。 4 袂:衣裳的袖子。陰:同「蔭」。 5 比:並列,靠著。踵:腳後跟,這裏代指腳。比肩接踵形容人多。 6 命:命令,此處是委任、派遣之意。主:負責,擔負。 7 使使:前一個「使」是動詞,委派之意;後一個「使」作名詞,使者。主:指國君。 8 不肖:不賢,指沒有德才的人。 9 習辭:善於辭令,會說話。 10 方:將要。 11 何以:用甚麼方法。 12 為:於,當。 13 坐:犯罪。 14 詣:到……地方去。 15 固:乃,表示意外的語氣。 16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避席即站起,表示敬重。 17 枳:即枸橘,木如桔而小,果小味酸,不能吃,可入藥。按:橘化為枳的說法無科學根據。 18 實:果實。這裏「其實」不是一個詞,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的「其實」。 19 得無:莫不是。表委婉或推測的語氣。 20 熙:同「嬉」,戲弄,開玩笑。病:辱。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1 楚王的企圖侮辱 本文敍述三件事,說明楚王常找機會企圖侮辱齊國:一、想侮辱晏子身型矮小而開小門;二、想侮辱晏子不賢,說為何派遣晏子出使楚國;三、想侮辱齊國人是善於偷竊的。當中,以第三件事的立心最為明顯,因為楚王是一早跟大臣預謀,說「吾欲辱之」。 2 晏子的機智善辨 雖然楚王多次企國誣衊齊國,但以晏子的機智幽默、能言善辯的反駁,不但維持了國格,也維護了個人尊嚴,使齊不受辱;既讓楚王感到難堪,又極有分寸,給對方體面收場的餘地,所以楚王在文末說「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採用問答語錄體 楚王的挑釁與晏子的機智答辯,兩者的對答成了角力,非常吸引,令讀者追看誰會在對話中佔上風,把文章的趣味性推上高潮。 2 善於刻劃人物 文章把楚王和晏子的形象深刻而生動地表現出來。從他們的語言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個性,一為企圖挑釁,一為機智善辯,形象鮮明。 3 善用類比 類比是把性質相同、相似或者在某一點上義理相通的事物放在一起,使之相互參照,以說明道理。晏子便運用了類比,從說自己不賢無能,類比楚王的無能;從橘樹生長在不同地方會因水土不同而有所變化,類比生長在楚國的人就會偷盜。這種論辯的方法既幽默,又可以把真正意思暗示出來。 4 富喜劇色彩 全篇寫晏子的應答,都是幽默,並非直斥楚王之非。晏子是極有分寸的,給楚王體面收場的餘地,難怪楚王在文末「笑」著說:「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體現了作品的喜劇色彩。 5 具諷刺意味 全篇不在明示,而在暗示,晏子的說話往往充滿諷刺意味,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反思晏子的說話對楚王的背後諷刺。 6 善用修辭技巧 晏子運用反問,表示肯定的立場。利用反問句式,既維護了自己國家的尊嚴,又不使對方過於難堪。還有善用誇張,晏子誇張地說齊國的人數之多,是為了不失齊國的國威。 7 語言質樸 《呂氏春秋.晏子使楚》一篇的精彩之處不在刻意華麗的文字堆砌,全篇語言質樸簡易,讓讀者容易閱讀,把重心放在精彩的情節上。
|
111 | 語譯 | 【語譯】 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想侮辱他,因為他身材矮小,楚國人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中進去。晏子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國,應該不是從此門中入城吧。」楚國人只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恐怕是沒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有七千多戶人家,人挨著人,肩並著肩,展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下雨一樣,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訪賢明的國君,無能的人就派他出訪無能為力的國君,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國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邊的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正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麽辦法呢?」侍臣回答說:「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問:『他是幹什麽的?』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麽罪?』答說:『犯了偷竊罪。』」 晏子來到,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公差兩名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幹什麽的?」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席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權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爲什麽會這樣呢?因爲水土條件不相同。現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盜,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他喜歡偷東西?」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楚人如何諷刺晏子身材矮小? 2 作者在第三段中交代楚王與大臣的對話,當中的內容與第四段稍有重複,你認為第三段是否多餘? 3 以下哪一項不是對於晏子的正確描述? A機智幽默 B能言善辯 C不辱國體 D自詡自誇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楚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楚人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中進去。 2 不是多餘。透過第三段,可看出楚王企圖侮辱齊國的立心和預謀,使楚王的形象更鮮明。 3 D自詡自誇 ü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文章主要從哪一方面刻劃晏子的形象? A樣貌 B表情 C說話 D動作 2 晏子能言善辯,在本篇中晏子常運用類比的手法反駁楚王的侮辱,試舉任何一例,並說明晏子運用類比論辯的其中一項好處。 例子: 好處: 3 「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一句,運用了哪一種修辭手法? A誇張 B喜劇 C諷刺 D反語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2 例子:(以下任何一項均可) 晏子說自己不賢無能,所以被派去探訪無 從橘樹生長在不同地方會因水土不同而有所改變,類比生長在楚國的人便喜歡偷盜。 好處:(以下任何一項均可) 使論辯幽默。 把真正意思婉轉地暗示出來。 維護楚王的尊嚴,又維持了齊國的國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