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篇章編號

【篇章編號】

1079

              

102

篇章名稱

【篇章名稱】

戰國策.燕昭王收破燕章 (1079)

              

103

來源

高考題庫2008

              

104

文類

【文類】

先秦、秦漢、魏晉散文

              

105

作者

【作者】

戰國策 (9111)

              

106

題解

【題解】       

《戰國策》的作者難以考究,學者相信這書並非一時一人所作。西漢時劉向按照國別,編集校定而成。全書十三卷,497篇。記錄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中山諸國之事。

本文描寫燕昭王為盡快恢復國力,報齊破國殺父之仇,而「卑身厚幣」以求士,向郭隗求教如何搜羅人才,最終能復國報仇。

              

107

文本

《戰國策.燕昭王收破燕章》                                                                    劉向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1,卑身厚幣2,以招賢者,欲將以報讎3。故往見郭隗4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5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6,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讎者奈何?」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7,王者與友處8,霸者與臣處9,亡國與役處10。詘指而事之11,北面而受學12,則百己者13至;先趨而後息14,先問而後嘿15,則什己者16至;人趨己趨17,則若己者18至;馮几據杖19,眄視指使20,則廝役21之人至;若恣睢奮擊22,呴籍叱咄23,則徒隸24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道也25。王誠博選26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27,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28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29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30,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31,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於是昭王為隗築宮而師之32。樂毅33自魏往,鄒衍34自齊往,劇辛35自趙往,士爭湊36燕。燕王弔死問生37,與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38。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於外。燕兵獨追北39,入至臨淄40,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41、即墨42

              

108

注釋

【注釋】        

1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燕昭王,名平,燕王噲的太子。噲為王時,重用相子之,後來竟誤信人言,效法舜、禹禪讓,讓子之為王。燕人不服,不及三年,燕國大亂。齊宣王趁機伐燕,殺噲及子之,燕幾乎亡國。及昭王立,亂事始定。此即下文所說「齊因孤國之亂」。收,收拾。破燕,殘破的燕國。

2      卑身厚幣:卑身,對別人謙卑。厚幣,優厚的禮品

3      讎:通「仇」。指齊國伐燕,殺其父王噲之仇。

4      郭隗:燕之賢人。

5      齊因孤國之亂:因,趁著。孤,古時王侯的謙稱。

6      賢士與共國:「與」後省代詞賓語「之」,指賢士。共國,共同治理國家。

7      帝者與師處:成就帝業的國君把賢者當作老師與之相處。

8      王者與友處:成就王業的國君把賢者當作朋友與之相處。

9      霸者與臣處:成就霸業的國君把賢者當作臣子與之相處。

10    亡國與役處:亡國的國君把賢者當作低賤小人與之相處。

11    詘指而事之:詘指,曲意。意思是委屈己意而侍奉賢者。

12    北面而受學:北面,向北。古人以為坐北朝南為尊位,北面即面向老師。受學,接受老師的教導。

13    百己者:超過自己百倍的人。

14    先趨而後息:趨,猶「趨役」,去勞役。意思是先於別人去勞役,後於別人去休息。

15    先問而後嘿:問,猶求教。嘿,通「默」。意思是比別人先發問求教,比別人後停止。

16    什己者:超過自己十倍的人。

17    人趨己趨:與別人一樣辛勞。意思是說國君以平等態度待人。

18    若己者:和自己能力一樣的人。

19    馮几據杖:馮几,依靠著几案。據杖,倚杖。

20    眄視指使:眄,斜視。指使,用指頭指使人做事。

21    廝役:幹苦役的人。

22    恣睢奮擊:奮擊,行為粗暴。意思是蠻橫無理,為所欲為。

23    呴籍叱咄:呵斥訓責。

24    徒隸:徒,刑徒。隸,服賤役的奴隸。

25    服道致士之道:服道,行正道、行王道。致,招致。

26    博選:廣泛選擇。

27    朝其門下:朝,拜謁、拜見。意思是親自登賢者之門拜訪。

28    誰朝:即「朝誰」。

29    涓人:指在宮廷內負責清潔打掃等事的人,此指親近左右。

30    不能期年:能,足。期年,一周年。

31    見事:被任用。

32    師之:以郭隗為師。

33    樂毅:魏名將樂羊之後。事燕昭王,統兵伐齊,破齊七十餘城。後昭王死,惠王不信樂毅,毅奔趙。

34    鄒衍:齊國稷下學者,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家的代表人物。

35    劇辛:趙人,破齊之計多由其策劃。

36    湊:聚集、集中。

37    弔死問生:弔唁死者,慰問生者。

38    樂佚輕戰:樂佚,生活安逸。輕戰,以戰為輕,即不怕戰爭。

39    追北:北,敗軍。意思是追逐敗逃的齊兵。

40    臨淄:齊國國都,因地在淄水邊而得名,今山東濟南市。

41    莒:地名 ,在今山東莒縣。

42    即墨:地名,因為城在墨水邊,故稱即墨。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

              

109

內容分析要點

【內容分析要點】

1     描寫燕王求士復國的過程

        燕昭王將殘破的燕國收復後即位爲王,于是卑躬屈節,用重金招攬人才,想利用這些人爲燕國報仇。末段寫燕國終於富強起來,天下的人才都奔向了燕國,而且在戰爭中大敗齊國,燕王也得嘗所願,正是印證了郭隗言招攬和禮待賢士之效。

2     郭隗強調尋求和尊重賢士的重要性

        郭隗由議論求賢的態度,進而引出求賢的方法,說明君主用心招待人才,人才便向他投奔。從文中可見重視人才對國家興亡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

3     郭隗的心意

        郭隗引用「千金市骨」的寓言,說明求賢之法,暗示燕王可由重用郭隗開始,優秀的人也會繼而跟從,婉轉地言明了心意。

               

110

寫作手法要點

【寫作手法要點】

1     敍事完整,重點突出

        這篇文章詳略得當,抓住重點,完整地記敍了燕昭王求士復國、報仇雪恨的過程,卻不枝不蔓。本文首尾呼應,從「欲將以報仇」而求賢為開端,以燕王後來得賢士而雪恥成功終結。

2     善用排比

        運用排比句,有著強調的效果,也使人留下深刻印象。郭隗先生運用一組排比句,層層相遞,表現國君對賢士的不同態度說明國君對賢者所持的態度決定著國君事業的成敗和事業成就的大小。

3     對照比較

        郭隗通過對照比較,說明君主的態度不同,招攬的人才也有很大有區別。運用對比手法,強調人才的向心與離心,都源於君主的態度。

4     引用「千金市骨」的寓言

        引用寓言的說理方式,使意思更婉轉,然往往溢出道理,發人深思。郭隗引用「千金市骨」的寓言,說出「古之人君」,以五百金買千里馬之屍骨,結果一年內,得到三匹千里馬。因此,他建議昭王不惜「厚幣」羅致人才。而且,透過此寓言,郭隗暗示燕王可重用自己,優秀的人才也會繼而跟從。

5     說理生動,富邏輯性

        本文透過郭隗的論述層次,可看出論辯的邏輯性。還有,燕昭王聽了郭隗的說話後,無可質疑,心悅誠服,充分顯示了當時士人的強辯,善於說理的風度。

              

111

語譯

【語譯】

        燕昭王將殘破的燕國收復後即位爲王,于是卑躬屈節,用重金招攬人才,想利用這些人爲燕國報仇。所以,他前往拜訪郭隗說:「齊國乘著我國內亂襲擊打敗了我們,我很清楚燕國勢單力薄,找齊國報仇不是對手,然而要是有能人和我共同治國,以雪先王之耻,這才是我的願望。請問怎樣才能報國仇呢?」郭隗回答說:「成帝業的君主以人才爲師並與之相處;成王業的君主以人才爲友並與之相處;成霸業的君主以人才爲臣並與之相處;亡國之君把人才當奴才使喚。你要是能卑躬屈節善待人才,真誠接受他們的教誨,那麽勝過你百倍的人才就會來投奔你;要是你能操勞在前,休息在後,積極耐心地向別人請教,那麽能力勝過自己十倍的人才就會來到你的身邊;要是你事事緊跟別人後面,那麽和你一樣的人就會來投靠你;要是你靠著桌子,拄著手杖,用眼睛和手指指使人,那麽投奔你的只有供人差譴的差役;要是你野蠻粗暴,隨意打殺,或是暴跳如雷地大聲訓斥手下的人,那麽前來投靠你的只能是些惟命是從的奴才。這就是古代實行王道、羅致人才的方法。燕王若能真誠廣泛地選拔國內的人才,登門拜訪他們,天下人聽說燕王拜見自己的人才,所有人才一定都會奔向燕國來了。」

        昭王說:「我拜見誰合適呢?」郭隗先生回答說:「我聽說古代的國君,有用千金去購買千里馬的,三年沒買到,他的一個隨從就跟他說『請您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這個人去了,他用三個月找到了千里馬,但馬已死了,便用五百金買回了馬的骨頭,回來向國君交差。國君大發脾氣:「我要的是活馬,死馬有什麽用處?白白浪費了我五百金。」隨從回答說:「死馬都花五百金,何況活馬?天下人一定會覺得您會出高價買好馬,千里馬很快就會來了。」于是不到一年,能跑千里的馬送來了三匹。如今您要是真想得到人才,那就先從我郭隗開始。連我郭隗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何況那些比我更優秀的人呢?難道還會嫌燕國遠在千里之外而不來嗎?」

        于是,燕昭王爲郭隗建了住宅並尊他爲師。樂毅從魏國去,鄒衍從齊國去,劇辛從趙國去,天下的人才都奔向了燕國。燕昭王悼念死者,慰問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28年後,燕國富强起來,戰士精神愉快振奮,把打仗看得很輕鬆。於是就讓樂毅擔任上將軍,和秦、楚、韓、趙、魏等國一塊商量討伐齊國。結果齊國大敗,齊閔王離開都城逃到了外地。燕國的軍隊獨自追趕潰敗的齊軍,一直攻入齊國的都城臨淄,將齊國的財寶全部拿走,燒毀了齊國的宮殿和宗廟。齊國城池沒被燕軍攻破的,只有莒和即墨兩地。

              

112

理解內容(問題)

【理解內容】

1      根據本文,燕王怎樣才能招覽人才?試簡言之。

2      「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里哉!」顯示郭隗為:

        A驕傲

        B委屈

        C虛偽

        D謙虛

3      試列點說明作者交待最後一段的理由。

4      試排列文章的先後敍述次序。

        A郭隗議論求士的態度

        B引用「千金市骨」的寓言,說明求士的方法

        C在賢士的輔佐下,燕國得以洗雪國恥。

        D燕王有求士之心

        (1)____        (2)____        (3)____        (4)____

              

113

理解內容(答案)

【理解內容答案】

1     只要廣泛地選拔國內的人才,真誠對待,善待人才,人們自會向燕王投奔。

2      D謙虛    ü

3

Ÿ                 首尾呼應,說出燕王的成功 /

Ÿ                 印證郭隗所言君主善待賢才的結果

4      (1)__D__     (2)__A__     (3)__B__     (4)__C__

              

114

理解技巧(問題)

【理解技巧】

1      文中提及國君對賢者所持的態度決定著國君事業成就的不同,試填下表:

君主

視賢者為

成就帝業的

例:老師

成就王業的

 

成就霸業的

 

國的國

 

2      承上題,作者運用了甚麼寫作技巧表達以上概念?

        A比喻

        B排比

        C對仗

        D誇張

3      本文引用「千金市骨」的寓言說明羅致人才的方法和重要性。那運用寓言有何優點?

              

115

理解技巧(答案)

【理解技巧答案】

1

君主

視賢者為

成就帝業的

例:老師

成就王業的

朋友

成就霸業的

臣子

國的國

低賤小人

2      B排比                     ü

3    

Ÿ                 方便含蓄說理:郭隗婉轉暗示燕王重用自己,優秀的人才也會繼而跟從。

Ÿ                 有助生動地傳達道理:郭隗以寓言說理,使論說變得生動,也讓人容易接受。

增強論說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