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篇章編號

【篇章編號】

1164

         

102

篇章名稱

【篇章名稱】

閨怨 (1164)

         

103

來源

高考題庫2008

         

104

文類

【文類】

近體詩

         

105

作者

【作者】

王昌齡 (9304)

         

106

題解

【題解】       

        王昌齡(公元698年-公元756年),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因曾任江甯丞、龍標尉,故後人稱「王江寧」、「王龍標」。玄宗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因事被貶謫嶺南,二十八年北返,改江寧丞。安史亂起,昌齡避亂江淮一帶,觸忤濠州刺史閭丘曉,被其殺害。王昌齡七言絕句號稱唐人第一,有「詩家天子」、「七絕聖手」之譽。他有很好的關塞作品,也有一些綺麗的言情之作,如《西宮春怨》、《長信秋詞》等等。

「怨」是《閨怨》全詩的主旨,但詩人卻從反面寫起,寫「閨中少婦不知愁」:因為在唐初至天寶以前,唐王朝有一系列的征討防衛活動,因此普遍的社會心態認為從軍出塞乃是榮耀。第三句一個「忽」字,成了全詩的轉折。少婦由「不知愁」頓然轉變為結句的「悔」。春色的美好使少婦聯想到年華與青春的寶貴。但是,這種寶貴的時光裏,自己卻不能與丈夫共度,實在是年華的虛擲。

         

107

文本

《閨怨》王昌齡

1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2上翠樓。

忽見陌頭3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4

         

108

注釋

【注釋】        

1      閨︰婦女的卧室。

2      凝妝:嚴裝,意思是著意地打扮起來。

3      陌頭:大路邊。這裏說陌頭楊柳色由兩層意思,一是春天楊柳發青,正是歡樂的季節,看見柳色,就會意識到生活的寂寞;二是古代風俗,折柳送別,寓有留戀之意。

4     覓封侯:指從軍。唐人多從邊塞立下戰功,以取得封侯的爵賞。

         

109

內容分析要點

【內容分析要點】

詩通過翠樓上少婦的「閨怨」,揭露了唐帝國好大喜功、開邊拓疆的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1     書寫少婦「不知愁」

少婦在明媚的春日,精心打扮後走上沐浴春光的翠樓觀賞春景。顯然,丈夫的出征遠行並未改變其熱愛生活的情趣。這不僅因為「少婦」年輕和物質生活的優越,最重要是,她在丈夫出征時仍保持心理舒暢。

2     書寫了少婦的「閨怨」

    第三句一個「忽」字,成了全詩的轉折。少婦看到田埂邊隨風飄舞的翠綠楊柳,想到如此美景竟無人共賞,不覺愁上心頭,深深懊悔當初教夫君離鄉背井去求取功名利祿。

3     揭露了唐帝國開邊拓土的戰爭

詩中揭露了唐帝國開邊拓土的戰爭,給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謂之「摧腸怨戰曲」。

         

110

寫作手法要點

【寫作手法要點】

1     結構嚴謹

此詩具「起、承、轉、合」的結構形式。題為「閨怨」,卻以「不知愁」起句,這劈空而起的詩句,必然立即勾起讀者的沉思。承句緊密地承接了上句的「不知愁」,進一步反襯了題意。轉句十分成功地用一個「忽」字,轉出另一個境界來。合句「悔」字為全詩的立意,形象地點出了「閨怨」這個主題。

2     物我一體,與自然融合

    詩中將人性之純美與大自然之真美,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將大自然的春意和閨中少婦的春心寫得純正、和諧,歷來被評為閨怨詩中的珍品。

3     觸景生情

    無憂無慮的少婦,經過一番梳妝打扮,登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透過「忽」字,將她看到自然春光的那份驚訝、驚奇、驚喜,毫無遮攔地表現在我們眼前,同時也表明她一直深居閨中,一旦接觸外界、自然變化的景象,便觸起思念丈夫之情。

4     意象凝煉

    詩人在詩中取了楊柳這個意象。柳者,留也,送別的傳統。而且楊柳是平和、承受力和生命力較強的植物,因而,樂天知命、任勞任怨、心性平和。尤其在早春萌發薪芽時,翠綠瑩瑩,悅目可心。楊柳的這些生命特征、生命意識與女性的性格特點有一致之處。少婦在度過了漫漫寒冬之後,站在翠樓上突然看到楊柳的魅力,楊柳的沁人心扉的綠色,無疑使她眼前一亮,心靈受到震撼,青春的感覺、生命的美感剎那之間回歸了。

5     語言流暢精煉

王昌齡的七絕,能在短小的形式中,展開生動而富於詩情的畫面,以流暢精煉的形象語言、和諧明快的節奏,把廣闊的背景和深沉豐富的內涵熔於一爐。此首以七絕傳詠的邊塞詩,更為稱著。詩短短二十八字,不說離別,而離別之情自見;不言愁,而愁緒萬千,足見王詩的造詣。

         

111

語譯

【語譯】

住在深閨中的少婦從不知什麼叫愁。春天到了,她刻意妝扮一番,登上華麗的樓閣欣賞美好春光。

忽然,她看到田埂邊隨風飄舞的翠綠楊柳,想到如此美景竟無人共賞,不覺愁上心頭,深深懊悔當初教夫君離鄉背井去求取功名。

            

112

理解內容(問題)

【理解內容】

1      試根據詩的內容完成下表。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情

 

2      詩中少婦的心境經歷了甚麼變化?

3      詩中藉著書寫少婦的「閨怨」,揭露了甚麼現實問題?

         

113

理解內容(答案)

【理解內容答案】

1     

時間

春天

地點

華麗的樓閣

人物

少婦

事情

欣賞美景,愁上心頭

2      初時,少婦在明媚的春日,精心打扮後走上沐浴春光的翠樓觀賞春景。顯然,丈夫的出征遠行並未改變其熱愛生活的情趣。

        後來,少婦看到田埂邊隨風飄舞的翠綠楊柳,想到如此美景竟無人共賞,不覺愁上心頭,深深懊悔當初教夫君離鄉背井去求取功名利祿。

3      揭露了唐帝國開邊拓土的戰爭,給人民帶來沉重災難的現實問題。

         

114

理解技巧(問題)

【理解技巧】

1            本詩的結構嚴謹,試根據詩的起承轉合完成下表。

結構

重點字眼

作用

「不知愁」

以「不知愁」起句,這劈空而起的詩句,必然立即勾起讀者的沉思。

承接了上句的「不知愁」,進一步反襯了題意。

 

 

 

 

2      以下哪一項並非本詩的寫作特點?

A     善用賦的手法

B     物我一體,與自然融合

C     觸景生情

D     語言流暢精煉

3      詩人在詩中選取了哪一種植物的意象來象徵少女的生命特徵?

4            承上題,詩人為何會選取這一意象?

5            此詩語言精煉,試從詩中舉出例子,並加以說明。

6                      

115

理解技巧(答案)

【理解技巧答案】

1     

結構

重點字眼

作用

「不知愁」

以「不知愁」起句,這劈空而起的詩句,必然立即勾起讀者的沉思。

承接了上句的「不知愁」,進一步反襯了題意。

「忽」

用一個「忽」字,轉出另一個境界來。

「悔」

「悔」字為全詩的立意,形象地點出了「閨怨」這個主題。

2      A     善用賦的手法 ü

3      楊柳。

4      詩人在詩中取了楊柳這個意象。因為柳者,留也,是送別的傳統。而且楊柳是平和、承受力和生命力較強的植物,因而楊柳樂天知命、任勞任怨、心性平和的這些生命特征、生命意識與女性的性格特點有一致之處。

5      「忽見陌頭楊柳色」,透過「忽」字,將女子看到自然春光的那份驚訝、驚奇、驚喜,毫無遮攔地表現在讀者眼前,同時也表明她一直深居閨中,一旦接觸外界、自然變化的景象,便觸起思念丈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