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196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望嶽 (1196)
|
103 | 來源 | 高考題庫2008
|
104 | 文類 | 【文類】 古詩(含詩經楚辭)
|
105 | 作者 | 【作者】 杜甫 (9310)
|
106 | 題解 | 【題解】 杜甫一生寫過三首《望嶽》。雖然題目一樣,但是描寫物件、背景、旨趣、體裁、風格各有不同。三首詩分別寫於杜甫二十五歲、四十七歲和五十八歲時,把它們並讀比較,可從中略窺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際遇和胸懷。詠泰山的《望嶽》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的《望嶽》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意彷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嶽》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爲善的人生。 |
107 | 文本 | 《望嶽》1 杜甫 岱宗2夫3如何?齊魯4青5未了。 造化6鍾7神秀8,陰陽9割昏曉10。 蕩胸生層雲11,決眥入歸鳥12。 會當13凌14絕頂,一覽眾山小。
|
108 | 注釋 | 【注釋】 1 嶽:指東嶽泰山。此詩是杜甫第一次遊齊趙時所作,大約在公元736年至740年之間。 2 岱宗:泰山的尊稱。 3 夫:語氣助詞。 4 齊魯:遙想泰山跨越齊魯兩地,齊在泰山北,魯在泰山南。 5 青:山色。 6 造化:天地,大自然。 7 鍾:聚。 8 神秀:指神氣秀麗的景色。 9 陰陽:指山北山南。 10 割昏曉:昏曉不同。 11 蕩胸生層雲:指遠望層雲叠起,不禁心胸激蕩。 12 決眥入歸鳥:指目送歸鳥入沒,眼眶幾乎都要睜裂了。 13 會當:合當,將要。 14 凌:登上。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這是一首氣勢宏大的寫景詩,展示巍峨秀麗的泰山景觀。 1 洋溢著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 詩人寫泰山給他的鮮明印象,當中有靜景、動景,甚至懸想,把自己內心的驚歎喜悅和崇敬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使詩中洋溢著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 2 洋溢著詩人青年時代胸懷大志 詩中洋溢著詩人青年時代胸懷大志,積極進取,樂觀自信的精神。前人於此詩評讚頗多,「齊魯青未了」一句,衆口稱道。 3 實際上的寄託 詩篇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向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達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以泰山自況及襯托 詩人把泰山和自己的志向作比,以山之雄偉襯托自己志向之遠大,寄託了詩人雄視古今,睥睨萬物的凌雲壯志和豪邁氣概。 2 多角度描寫景物 詩中從不同角度描寫泰山之景。首句從遠觀角度寫,句二自答,寫泰山給詩人的鮮明印象。中間四句從仰望角度寫泰山,其中第三、四句寫靜景,第五、六句寫動景。末二句是望嶽後所產生的登臨懸想。 3 聯想豐富 由望山而聯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遠望近觀,再到決意登山,全詩雖無一個「望」字,但詩人分明不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總有一天,一定會登上泰山絕頂,放眼四望,腳下群山是那樣的渺小。 4 主線分明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上之暮景,懸想將來的登嶽,全詩主線分明。 5 語言精煉 詩中用「鍾神秀」的「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有意,而且山前向日的一面和山後背日的一面,都分別用「陽」、「陰」這兩個不同的字詞來形容,更將本來是普通的字用得奇特非常。由此可體驗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 6 格律嚴謹的古體詩 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體詩,儘管全詩爲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間兩聯對仗,但句中平仄聲調未按規定順序演排,各句之間也不粘綴,所以歷代選本都歸入「五言古詩」。
|
111 | 語譯 | 【語譯】 泰山的高大究竟如何? 走遍齊魯大地都能看到它的青色。 天地把神奇和秀美聚集在它身上, 那高大的山峰陰面是黃昏、陽面卻是清曉。 山間雲氣生騰,層層疊疊,令我心胸淚蕩; 我極盡目力,追羡那飛入山間的歸鳥。 啊,總有一天,一定會登上泰山絕頂, 俯看腳下渺小的群山!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詩人所歌頌的是以下哪一座山嶽? A 華山 B 泰山 C 衡山 D 恆山 E 嵩山 2 承上題,詩人表面上歌頌這座山嶽之雄偉,但實際上有何寓意? 3 全詩洋溢著甚麼氣氛?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B 泰山 ü 2 詩人實際上是想借歌頌山嶽之雄偉,兼寫自己的胸懷,襯托出自己志向之遠大,並表現其積極入世之抱負。 3 全詩洋溢著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崇敬和熱愛。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詩人從不同的方面描繪山嶽之雄偉。試根據詩歌配對以下各項。 A 遠觀角度 1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B 仰望角度 2 「會當凌絕頂」 C 靜態 3 「岱宗夫如何」 D 動態 4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E 聯想 5 「一覽眾山小」 2 本詩能體現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嗎?試從詩中找出例子以証明之。 3 本詩爲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間兩聯對仗工整,那麼,此詩是不是一首五言律詩?為甚麼?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D 動態 4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2 能夠。例如「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有意;山前向日的一面爲「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爲「陰」,由於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即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裏,確是「驚人」。 3 不是。因為句中平仄聲調未按規定順序排演,而且各句之間也不粘綴,所以歷代選本都歸入為「五言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