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篇章編號

【篇章編號】

1215

         

102

篇章名稱

【篇章名稱】

黃鶴樓 (1215)

         

103

來源

新高中課本名篇導讀篇章

         

104

文類

【文類】

近體詩

         

105

作者

【作者】

崔顥 (9316)

         

106

題解

【題解】       

        崔顥(?-公元754年)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年間進士,官司巡員外郎。早年詩多寫閨情,詩風流於浮豔,後出使邊塞,詩風轉而奔放雄渾。這首《黃鶴樓》寫登樓所見之景物,抒發思念故鄉的情懷。據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李白登上黃鶴樓本欲賦詩,看到崔顥這首《黃鶴樓》,便放棄了這個想法,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107

文本

《黃鶴樓》  崔顥

昔人1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2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08

注釋

【注釋】        

1      昔人:指騎鶴的仙人,典出子安駕鶴成仙的傳說

2      鸚鵡洲:唐代時候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後漸被江水沖沒。東漢末年禰衡被黃祖殺於此地,他曾做過《鸚鵡賦》,或說因此而得名。

         

109

內容分析要點

【內容分析要點】

    《黃鶴樓》一詩寫於開元、天寶年間,當時安史之亂還未爆發,唐王朝仍處於極盛之時。這首《黃鶴樓》寫登樓所見之景物,抒發思念故鄉的情懷。

1     抒發思鄉之情

    此詩寫詩人羈旅他鄉,經過此地,登樓望遠,觸景生情,詩從黃鶴樓的歷史由來和傳說落筆,作者古今興衰之感油然而生,並聯繫自己的身世處境,從而抒發了自己的思鄉之情和寂寞孤獨之感。

2     反映歸隱成仙思想

    此詩借子安駕鶴成仙的傳說,帶有擺脫世間煩惱、歸隱成仙的願望。

         

110

寫作手法要點

【寫作手法要點】

1     借景抒情

    《黃鶴樓》一詩中,詩人通過黃鶴樓的歷史傳說引入,表達了古今興衰之感。作者把心中的情感與眼前的景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景物渲染了秋思,而秋思也因景物的移情而得到很好的釋放。

2    善用疊字

    《黃鶴樓》一詩中,善於運用疊字來形容景物,使全詩的景物更加生動,並增加詩歌的節奏感。

3    巧用反覆,語帶雙關

    詩中巧用反覆,例如詩中三次出現「黃鶴」一詞,其實含有不同的意義。第一個是表示駕鶴成仙的傳說的意思,第二個是借指那座空蕩的樓宇的意思,第三個是比喻時間、光陰的一去不返的意思。

         

111

語譯

【語譯】

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唯有悠悠白雲還是千載依舊。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面對煙波渺渺的大江令人發愁!

         

112

理解內容(問題)

【理解內容】

1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是指甚麼神話故事?

2            承上題,為甚麼詩人要提及這個故事?

3            面對黃鶴樓的美景,詩人卻以「使人愁」三字作結,以下哪兩項是詩人發愁的原因?

A     求仙不得

B     國破家亡

C     功業未成

D     羈旅他鄉

         

113

理解內容(答案)

【理解內容答案】

1        三國時蜀費文在黃鶴樓乘黃鶴而登仙境。

2      用黃鶴樓舊事起興,反映成仙的思想,以及以人去樓空襯托孤獨情感。

3      A     求仙不得        ü

D     羈旅他鄉        ü

         

114

理解技巧(問題)

【理解技巧】

1            詩中運用了甚麼疊字?這些疊字又形容了甚麼景物?

2            詩中在何處運用了對偶句?這和一般律詩的要求有沒有抵觸?

3      「此地空餘黃鶴樓」、「白雲千載空悠悠」、「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除了描述客觀的景物外,還運用了甚麼手法來表現詩人的感情?

        A     直抒胸臆

        B     融情入景

        C     擬人

        D     借代

         

115

理解技巧(答案)

【理解技巧答案】

1      疊字:悠悠、歷歷、萋萋

形容的景物:白雲、晴川、芳草

2      詩中只在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中對仗工整,而頷聯則沒有對偶,因此與一般的律詩有所抵觸。

3      B     融情入景        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