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篇章編號

【篇章編號】

1257

         

102

篇章名稱

【篇章名稱】

明妃曲 (其一) (1257)

         

103

來源

高考題庫2008

         

104

文類

【文類】

古詩(含詩經楚辭)

         

105

作者

【作者】

王安石 (9501)

         

106

題解

【題解】       

王安石 (公元1021年-公元1086),字介甫,號半山,臨川 (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詩文兼善,其詩精煉嚴謹,長於議論,晚年詩風漸趨平淡樸實。有《臨川先生文集》傳世。

歷代吟詠昭君的詩作繁多,但大多都走不出「憐昭君遠嫁」這一樊籬。但是此詩卻能標新立異,自出機杼。本詩為王安石中年所作,情韻與議論兼勝,人物形象豐滿動人,撲朔迷離的意象令人神往,有一種咀嚼不盡的餘味。

         

107

文本

《明妃曲》(其一)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1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2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3,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4,只有年年鴻雁5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6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7,人生失意無8南北。

         

108

注釋

【注釋】        

1      春風:指臉。

2      彽徊顧影無顏色:低,低頭。徊,徘徊。顧影無顏色,顧影自憐,容顏憔悴。這句形容昭君離開漢宮時滿懷幽怨,依依不捨的樣子。據《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以失信,遂與匈奴。」

3      丹青手:畫師,這裏指毛延壽。

4      問塞南事︰塞南,古代塞北為胡地,塞南為漢地。問塞南事指打聽家中的情況。

5      鴻雁︰即大雁。古代有鴻雁傳書之說,後多以鴻雁喻指書信往來。

6      氈城:這裏指匈奴所居之地。因古代北方民族住在氈帳裏,故稱其地為氈城。

7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長門,漢宮名。阿嬌,漢武帝陳皇后的小名,失寵後幽居在長門宮。

8      無:不論。

         

109

內容分析要點

【內容分析要點】

    王安石的《明妃曲》是詠昭君的好詩,妙在立意新穎。王安石在全詩中共提出了兩個新的論點,從而以古傷今,藉此抒發真才難識之感慨。

1     昭君的「意態」美

原來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態」。而畫師毛延壽又是個畫肉不畫骨的,所以「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此二句是前人所未見的觀點。

2     昭君的愛國情思

詩的後半部寫昭君在塞外仍是關心祖國的。但是詩中又指出安慰來自家人,而非朝廷。這是詩人的心聲,造成「失意」的主要原因,不在與皇帝距離的遠近,這是詩人提出的第二個論點。王安石推翻了「在中原才是正統,才能得意,離開中原就是被拋棄,會終身抱憾失意」的「大漢中心主義」的觀點,認為昭君在胡地並不一定過得不好。

3     寄寓真才難識的感慨

昭君出塞是因為皇帝未能察覺她的美麗,這裡暗示了詩人感到自己未被重用,是因為皇帝未能任用賢能。因此,詩中借昭君寄寓了真才難識的感慨,這才是全詩的主旨。

         

110

寫作手法要點

【寫作手法要點】

1     結構嚴僅

本詩為歌行體。從結構看,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即前八句的「去時」。本部分從正面側重描繪了王昭君的貌美,前四句著眼於昭君本身;後四句著眼於漢元帝。第二部分為後六句的「去後」。最後兩句為評論,也是第三部分。

2     側寫烘托

《明妃曲》前半部只寫昭君的美,但不是從形象上寫,而是從故事上寫,充分利用「側寫烘托」和「映襯」的手法,表現明妃的動人。看王安石的側寫,王昭君就是一位呼吸可聞、音容畢現的活美人了。

3     表現手法多樣化

前代詠昭君詩作,多用敘述、描寫手法,或描摹昭君出塞時及出塞途中的種種悲狀。但王安石《明妃曲》的表現手法卻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它熔敘述、描寫、議論於一爐,既展示出昭君的絕世風姿及其出塞時的情狀,又交待了她出塞的前因後果,還發表了自己對昭君命運的獨到評價。

4     立意新穎獨到

《明妃曲》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描述昭君之哀怨、抒發作者之同情上,而是筆鋒陡轉,對昭君一生的命運做出了全新的評價。在王安石眼裡,昭君不再是前代詩人所認定的悲劇人物,而是一位在胡地幸福生活的妃子。

5     感慨幽深委曲

王安石在同情昭君命運、為毛延壽翻案、諷刺元帝不識人的同時,更在這詩中寄寓了自己的諸多人生感慨,感情表現得幽深委曲。

         

111

語譯

【語譯】

明妃為了和親出塞,在剛離開漢宮時,淚水溼了她美麗的臉龐,鬢髮低垂,低頭徘徊,顧影自憐,縱使因悲傷失去昔日的光彩,驚人的美貌仍使君王不能自持。君王回宮後卻責怪畫師,這樣美麗的容貌我一生未曾見過。氣質神韻從來不是畫所能表現,想當初枉殺了畫師毛延壽。明妃深知一旦離去再也不能回故鄉,可憐她在塞外穿盡了漢宮衣。想要打聽家國之事,卻只見春來秋去,年年鴻雁飛,不見書信至。遠在家鄉的親人從萬里外傳來消息:好好安心在氈城過日子,再也不要回憶漢宮的生活了。你難道不見陳阿嬌與君王近在咫尺,卻被君王遺棄,關閉於冷清的長門宮裡?人生於失意時,是不分南北的。

         

112

理解內容(問題)

【理解內容】

1      本詩所寫的明妃所指何人?

2      為甚麼作者認為畫師毛延壽是被枉殺的?

3      以下哪一項是本詩的主旨?

A     斥責漢元帝對明妃的美後知後覺

B     諷刺毛延壽的畫工笨拙

C     哀歎明妃無法與真愛白頭偕老

        D     以古傷今,藉此抒發真才難識之感慨

         

113

理解內容(答案)

【理解內容答案】

1            王昭

 

2      因為王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態」。而畫師毛延壽又是個畫肉不畫骨的人,所以「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3      D     以古傷今,藉此抒發真才難識之感慨 ü

         

114

理解技巧(問題)

【理解技巧】

1            本詩共分三個層次,層層推進,試按詩的結構完成下表。

結構

重點

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

 

第三層次

 

2            以下哪一項能夠概括全詩的感情色彩?

A     幽深委曲

B     輕鬆愉快

C     悲憤激昂

D     樂觀奔放

3      本詩如何運用映襯的手法來烘托明妃的形象?

         

115

理解技巧(答案)

【理解技巧答案】

1     

結構

重點

第一層次

側重描繪王昭君「去時」的貌美

第二層次

側重描繪王昭君「去後」的心境

第三層次

側重於評論

2      A     幽深委曲        ü

3      前半部寫王昭君的美,但不是從形象上寫,而是從故事上側寫,充分利用「側寫烘托」和「映襯」的手法,表現出明妃的美麗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