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篇章編號

【篇章編號】

1314

         

102

篇章名稱

【篇章名稱】

再和明妃曲 (1314)

         

103

來源

會考問題庫

         

104

文類

【文類】

古詩(含詩經楚辭)

         

105

作者

【作者】

歐陽修 (9517)

         

106

題解

【題解】       

歐陽修(公元1007年-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傑出博學的文學家、政治家,宋代散文革新運動的卓越領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由於憂國憂民,剛正直言,歐陽修宦海升沉,歷盡艱辛,但是創作卻「愈窮則愈工」。

《再和明妃曲》一詩用了王昭君的傳說故事,斥責了統治者的昏庸誤國,議論精警,又富有情韻。

          

107

文本

《再和明妃曲》        歐陽修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1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2,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3

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4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5

         

108

注釋

【注釋】        

1      單于國:指匈奴。單于是對匈奴君主的稱號。

2      畫工:指當時的畫工毛延壽。

3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耳目所及,指後宮之事。夷狄,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蔑稱。這兩句諷刺漢元帝昏庸,連後宮之事都不能聞見,哪里能安邦治國,遏止外族的侵擾呢?

4      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這兩句抨擊漢代用女色謀求和平的和親政策,對王昭君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

5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紅顏,美麗的容貌,代指美女。嗟,感歎。指不要埋怨春風無情,只能感歎自己命運不好。

          

109

內容分析要點

【內容分析要點】

《再和明妃曲》一詩,斥責了統治者的昏庸誤國,以及對婦女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

1     同情紅顏薄命

    詩中對王昭君的遭遇表以深切的同情,因為自天子以至庶人,多半皆是以類似的態度對待紅顏。他們看到的往往只是紅顏的表像,所以輕易喜歡,也輕易放棄。這是身為紅顏的悲哀。

2     斥責統治者昏庸誤國

詩中對統治者的行為作出諷刺。可憐的昭君,皇帝選不選她,只是依美貌。即使發現真相懊悔莫及,也不過斬了畫工,仍讓昭君遠託異國,這樣的皇帝不要也罷。

         

110

寫作手法要點

【寫作手法要點】

1     議論精警,又富有情韻

詩中加入了議論的成分,因為詩人本身是一個喜歡做翻案文章的人,然而,他的話是有道理的,「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就說明了「殺畫工」對昭君之死也是無補於事的道理。

2     借古諷今

詩中借用了王昭君的傳說故事,既表達了對婦女的不幸命運的同情,也譴責了現今昏庸誤國的統治者。

3     人物形象鮮明

    詩中既有議論部分,但也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到一位天生麗質,但命運多舛的淒美古代女子的形象,以及其忠貞愛國的一面。

4     化用前人語

詩中「紅顏勝人多薄命」一句,化用了蘇軾的「自古佳人多薄命」一句,表達了對紅顏的同情

5     感慨幽深委曲

歐陽修在同情昭君命運、諷刺元帝不識人的同時,更在這詩中寄寓了自己的諸多人生感慨,感情表現得幽深委曲。

6     巧用反問句

    詩中「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還運用了反問的句式,以諷刺統治者的行為笨拙。

         

111

語譯

【語譯】

漢朝宮殿有一位佳人王昭君,天子最初未見識到她的美貌,因此她隨著漢朝使者,遠嫁匈奴。她的絕色天下無雙,一旦失去,就難以再得到,雖然能夠殺掉畫工毛延壽,但能夠補償嗎?連耳朵、眼睛所及的尚且如此,萬里之外的夷狄又怎能制服!漢代用女色謀求和平的和親政策非常笨拙,女性的遭遇非常悲哀。明妃離開漢朝時流下的淚,灑向枝上的花朵。黃昏時分,狂風刮起,她卻飄泊他鄉。自古美女勝人多是薄命的,不要埋怨春風無情,只能感歎自己命運不好

         

112

理解內容(問題)

【理解內容】

1            本詩所寫的明妃所指何人?

2            承上題,她有甚麼不幸遭遇?

3      以下哪兩項是本詩的主旨?

A     歌頌明妃的美態

B     諷刺毛延壽的畫功笨拙

C     哀歎紅顏薄命

D     斥責統治者的昏庸誤國

          

113

理解內容(答案)

【理解內容答案】

1            王昭

2            她天生麗質,但不被君主寵幸,反而要遠嫁匈奴,漂泊他鄉。

3      C     哀歎紅顏薄命        ü

D     斥責統治者的昏庸誤國        ü

         

114

理解技巧(問題)

【理解技巧】

1      詩中借古諷今,詩人借用了甚麼傳說故事,諷刺朝廷「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A     姜太公釣魚

B     昭君出塞

C     劉備三顧茅廬

D     東施效顰

2      紅顏勝人多薄命」一句,是化用前人語,這有何寄意?

3      詩中「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兩句有何精妙之處?

          

115

理解技巧(答案)

【理解技巧答案】

1      B     昭君出塞        ü

2      詩中化用前人語,表達了對紅顏命運多舛的同情

3      兩句運用了反問的句式,巧妙地諷刺了統治者的昏庸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