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350
|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1350)
| ||||||||||||||
103 | 來源 | 高考課程指定篇章
| ||||||||||||||
104 | 文類 | 【文類】 詞
| ||||||||||||||
105 | 作者 | 【作者】 辛棄疾(9602)
| ||||||||||||||
106 | 題解 | 【題解】 周邦彥(公元1056年-公元1121年),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後期著名詞人。自幼熟讀經史,博涉百家。周邦彥二十八歲時因獻《汴都賦》受到神宗的賞識,擢為太學正,聲名大振。他有《清真集》傳世。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水龍吟》為詞牌名,「登建康賞心亭」為詞題。建康又名金陵,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的都城。賞心亭是建康當時的旅遊勝地。辛棄疾正於登賞心亭時望見北方故土,觸景生情而寫下此詞。此詞是辛棄疾早期作品中,最為享負盛名的,詞中表現了鬱鬱不得志的孤寂落寞。
| ||||||||||||||
107 | 文本 |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楚天1千里清秋2,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3,獻愁供恨,玉簪螺髻4。落日樓頭,斷鴻5聲裏,江南游子6。把吳鉤看了7,欄干拍徧8,無人會9,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儘西風季鷹歸未10?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11。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12!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13,搵14英雄淚?
| ||||||||||||||
108 | 注釋 | 【注釋】 1 楚天:楚,泛指南方地區,戰國楚國位於長江以南,因而為名。楚天,楚國的天空,泛指南方的天空。作者作此詞時身處建康,屬於南方之地,故稱建康一帶為楚天。 2 清秋︰清爽的秋天。 3 遙岑遠目:岑,小而高的山。遙岑,遠山,此指長江以北被金人佔據的地區。遠目,縱目遠望。此句化用韓愈《城南聯句》:「遙岑出寸碧,遠目增雙明。」意思是縱目遠望遠處那小而高的山峰。 4 玉簪螺髻:玉簪,碧玉簪子。螺髻,螺形的髮髻。玉簪髻,比喻秀麗的遠山。此句化用韓愈詩作《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和皮日休詩作《縹緲峰》「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5 斷鴻:斷,失群斷陣。斷鴻,失群斷陣的雁,即孤雁。 6 江南遊子:辛棄疾本是山東人,今身在建康,而宋時建康屬江南東路,故自稱江南遊子。 7 把吳鉤看了:吳鉤,古代吳國所鑄的一種彎形寶刀,這裏指佩劍。此句化用杜甫詩作《後出塞》(五首)「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和李賀詩作《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8 欄干拍徧︰拍打欄干。作者當時徘徊樓上,沉思良久,情緒抑鬱激動,借拍打欄干抒發情緒。王聞之《澠水燕談錄》卷四記青州壽光人劉孟節事跡,指其「少師种放,篤古好學,酷嗜山水,而天姿絕俗,與世相齟齬,故久不仕。[……]少時多居龍興僧舍之西軒,往往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干。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自此常以拍打欄干表示情緒抑鬱,無處抒洩。 9 會:懂得,理解。 10 休說鱸魚堪鱠,儘西風季鷹歸未:鱠,通「膾」,切細了的魚、肉,此作動詞用,即切細之意。季鷹,《世說新語.識鋻篇》人物張翰,字季鷹。據《世說新語.識鑒篇》記載,西晉張翰(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懷念起吳中家鄉的菇菜羹、鱸魚鱠的味美,歎息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因而棄官南歸回鄉。詞人在此反用張翰棄官歸鄉的典故,表示自己不願意像他那樣忘懷時事,事業未成,不會輕言退隱。 11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求田問舍,注意置辦田地房產,指人只知道尋安定生活和個人私利,但沒有遠大的志向。怕,恐怕。羞見,慚愧於見到。劉郎,劉備。才氣,胸懷氣魄。「求田問舍」一事見《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記許氾見陳登(陳元龍),陳登不與他說話,更安排他睡在下床,自己則睡在大床。許氾其後將事件告知劉備,劉備即責怪許氾,指他「求田問舍,言無可采」,並不關心國家大事,故陳登才會如此待他。此用劉備嘲諷許氾的典故,指出南宋朝廷有人只顧求田問合,對國家安危無動於衷,同時表示自己做事不是為了個人私利。全句意思是我如果許氾那樣只顧購買田地房產,為個人打算,便會被劉備那樣有才能的英雄恥笑。 12 樹猶如此:用東晉將領桓溫之典故,指桓溫在北伐時途經金城,見從前所種之柳樹已長至十圍,因而慨歎光陰易逝,但個人功業未成,有虛度光陰之意。此句用庾信《枯樹賦》引桓溫語作「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13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倩,請求。喚取,叫來、召來。紅巾翠袖,少女的裝束,此代指穿紅戴綠的歌女。 14 搵:通「抆」,擦拭。
|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1 思念故土 辛棄疾在詞中表現了對故土的思念。他看見北方故土面貌,江景和遠山引發了思緒,促使他想念故土。 (a) 江景﹕首兩句描寫江景,暗示自己身處異地,並以秋天的蕭殺加深了詞的意境和感情。作者在南方登高遠望,看到長江浩蕩奔流不息,大江流向天邊,秋色和江水都沒有邊際。作者見到如此景物,即懷念北方故土,激發起豪情壯志。 (b) 遠山﹕「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寫遠山景象。山巒起伏,吸引了作者的注意,亦引起了作者對故土的懷念,認為遠山「獻秋供恨」,表達懷鄉的愁思及對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滿。 2 孤寂悲憤 (a) 國勢危殆﹕「落日樓頭」為作者眼前景,同時暗指國勢危殆,表現了對國家形勢的關心。 (b) 處境孤寂﹕作者以「斷鴻」暗喻身世飄零,暗指處境孤寂,自己主張北定中原,朝中並無支持者。「江南游子」道出漂泊流離的孤苦處境。 (c) 悲憤無奈﹕「把吳鈎看了」見作者未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因此感到悲憤無奈,只好「欄干拍徧」,發洩不憤。作者指自己「無人會」,沒有人理解他的情懷,加強了悲憤無奈之情。 3 抗敵決心 借用張季鷹典故,表示自己抗敵決心,自己同樣有鄉思,又為異族入侵,朝廷不思進取感到悲憤。同時,作者否定了張季鷹棄官回鄉的做法,希望能北定中原。 4 批評朝廷苟且偷安 詞中借用許氾和劉備的典故,諷刺了不理國事之士,並批評南宋朝廷只求一時之享樂,得勢之士苟安江南。 5 功業未成 詞中以桓温北伐之典,表現年華逝去,北伐無望、功業未成。同時指出南宋用人無方,愛國志士未能有所作為。 6 知己難求 作者不能實現北定中原的抱負,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他心境苦悶,盼找到精神慰藉,但希望落空,落得英雄熱淚滿襟。
|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結構嚴謹 (a) 層次分明﹕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典故抒發情感。上片分四個部分,第一寫長江之景,第二寫遠山引起的愁恨,第三寫飄零的孤寂,第四寫壯志未酬和抑鬱悲憤。上片由景入情,景物由遠而近,最後轉到「江南游子」。下片分四個部分,第一寫自己建功立業之心,第二諷刺朝廷,第三慨歎功業未成,第四總結全篇。 (b) 前呼後應﹕詞中的「愁」、「恨」與「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游子」、「可惜流年,憂愁風雨」相呼應。上片結句總結了上片的孤寂悲憤,上、下片結句相呼應。 2 善於寫景 (a) 借景抒情﹕作者以長江景色抒發對故土的思念,以遠山寫故土為金人所佔的愁恨,以亭樓夕陽西下,以孤雁哀鳴暗示南宋江山岌岌可危。 (b) 以景烘托﹕以長江、遠山、亭樓落日烘托思緒情懷,全詞流露出滄涼悲壯的情調。 (c) 移情及物﹕以擬人手法,做到移情及物的效果,把本無情感之遠山賦予情感,突顯作者的愁恨。 3 善用賦比興和象徵 (a) 賦與興相互運用﹕一方面以「賦」的手法道出眼前景,另一方面以「興」的手法引發往後的情感抒發。 (b) 比喻精闊﹕以與自然景物相關的比喻,具體展現眼前景物,並展現作者的思緒和心境。 (c) 象徵細膩﹕善用「吳鈎」、「風雨」等象徵手法,使詞作細膩有致。 4 善用典故 (a) 正用﹕「欄干拍徧」、「求田問舍」和恒温北伐的典故能增加詞作的表現力,使作品更有文采、典雅含蓄。 (b) 反用﹕反用張季鷹之典使作品委婉典折,情感流露更為細緻動人。 5 融化前人詩句 融化前人詩句使作品文簡意精,增加藝術表現力,並可借前人作品之意,加強表達個人情感。 6 人物形象鮮明 (a) 典型動作﹕典型動作的運用,有助展現人物思緖情感,帶出作者孤寂悲憤的處境,如「把吳鈎看了」及「揾英雄淚」。 (b) 反襯與白描﹕詞中靈活運用這兩種手法,展現作者的處境和心情,使「江南游子」的形象鮮明突出。 7 語言句式精到 (a) 語言精煉﹕詞中用字細膩,遣字煉詞精到,有效地展現景物和表現情感。 (b) 句式靈活﹕詞中句式多樣,長短不一,有助表現情感的起伏變化。 8 格律精嚴 此詞嚴守詞牌《水龍吟》的譜調格式,平仄押韻都合乎詞牌的規定要求。 9 風格豪放沉鬱 以感慨國事危急和抒發懷才不遇為題,取材沉鬱凝重,為作品奠下蒼涼沉鬱的感情基調。
| ||||||||||||||
111 | 語譯 | 【語譯】 楚地的天空,千里瀰漫著清爽的秋氣,江河水流向天邊,秋色天際。 遠望遙遠的山嶺,有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向人們呈獻愁恨。 流落江南的遊子。 在落日的時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瞭望。 把寶刀吳鉤看完,把欄幹拍遍,但沒有人領會,我登臨樓台的用意。 不要說正是品嚐鱸魚鱠的好時機,秋風吹遍大地,張季鷹怎麼還沒有回鄉? 如果只想像許氾一樣,買田置屋,怕會羞於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 可惜年華如水流去,憂愁風雨,樹木猶如此。 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問題】 1 詞中描寫了甚麼季節的景色? 2 承上題,從詞中哪些句子可見? 3 這首詞屬於甚麼派別? A 婉約派 B 格律派 C 豪放派 4 作者為何自稱「江南游子」? 5 詞人為甚麼說「憂愁風雨」?這與他所處的政治環境有何關係? 6 詞人為甚麼要登上賞心亭? 7 以下哪項不是「欄干拍徧,無人會,登臨意」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A 報國無門的感歎與憤慨 B 心繫故土的悲懷 C 懷才不遇的失意抑鬱 D 對小人當道的感慨
|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詞中描寫了秋天的景色。 2 從「楚天千里清秋」和「水隨天去秋無際」兩句,可以表現出秋天清冷蕭瑟之景貌,將無邊際的長江流水秋境展現於眼前。 4 因為辛棄疾本是山東人,當時宋室南移,作者正宦遊江南,故自稱「江南游子」。 5 辛棄疾是南宋的詞人,當時南宋部分國土被金人侵佔,只能偏安江左,詞人希望能北伐收復中原,但受到主和派的反對,因此空有報國之心而始終壯志未酬。 6 因為詞人欲北望宋朝故土,抒發情懷。 7 D 對小人當道的感慨 ü |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問題】 1 試指出下列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
2 以下句子,哪句運用了「賦」,哪句運用了「興」?
3 典故的運用可以分為正用典、反用典兩種,試於詞中找出不同的例子。
4 從詞中,我們可以看出詞人甚麼形象? |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2
3
4 詞人於詞中描繪出孤寂悲憤的形象。「把吳鈎看了」寫自己將作戰用的吳鈎仔細觀看,表現出英雄無用武之地,作者空有壯志而報國無路,情緒抑鬱無奈。「揾英雄淚」寫歌妓為英雄拭抹眼淚,動作細緻傳神,描繪了英雄落寞悲淒的畫面,表現了作者苦無知音的悲淒辛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