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篇章編號

【篇章編號】

1411

         

102

篇章名稱

【篇章名稱】

登泰山記 (1411)

         

103

來源

高考課程指定篇章

         

104

文類

【文類】

唐至清散文

         

105

作者

【作者】

姚鼐 (9710)

         

106

題解

【題解】       

        本文是姚鼐於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登泰山時寫的遊記。泰山又名「東嶽」、「岱宗」、「岱山」,位於山東泰安市北,矗立在齊魯平原上。泰山山勢尤顯陡峭,雄偉壯麗,為「五嶽」之尊。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十二月,姚鼐以養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子潁同登泰山,飽覽勝景後為文記述寒冬中遊歷,把泰山雪後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壯觀場面寫得淋漓盡致,別具特色。

         

107

文本

《登泰山記》     姚鼐

        泰山1之陽2,汶水3西流﹔其陰4,濟水5東流。陽谷旨入汶,陰谷旨入濟。當其南北分流,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6,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7,與知府朱孝純子穎8由南麓9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10,其級七十有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11。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12所謂環水13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14,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15當道16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17,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18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19

        戊申晦20,五鼓2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雪積撃面,稍見雪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22。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23,而皆若僂24

        亭西有岱祠25,又有碧霞元君祠26。皇帝行宮27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28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29。僻不當道者30,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108

注釋

【注釋】        

1      泰山:五嶽之首,稱東嶽。又名岱山、泰岱、岱宗。在山東泰安城北。歷代帝王多在此封禪。

2      陽:泰山南面。

3      汶水:即大汶河,發源於萊蕪東北的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東。

4      陰:泰山北面。

5      濟水:又稱泲水,古代巨流之一。發源於河南王屋山,流至濟南城北,經小涓河入海。

6      日觀峰:泰山頂峰,又名東山,為觀日出之處。

7      丁未:干支紀日,指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廿八日。

8      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號海愚,山東曆城人,當時任泰安知府,與姚鼐同為劉大魁弟子,是姚鼐的摯友。

9      麓:山腳。

10     蹬:石級。

11     三谷:指泰山東、西、南三天門及東、西、中溪。

12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人,著有《水經注》四十卷。

13     環水:又名中溪,是泰山的護城河。

14     中嶺:又稱中溪山,中溪發源於此。

15     崖限:像門限一樣的山崖。

16     當道:橫在路上,阻擋著山路。

17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燭,照,作動詞。意思是灰暗的山積滿白雪,明亮的白雪照耀南天。

18     徂徠:山名,在泰安城東南四十里。

19     半山居霧若帶然:居,住,引申為停留。意思是半山腰上停留的雲霧,像一條帶子。

20     戊申晦:晦,陰曆每月最後一天。指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廿九日。

21     五鼓:五更,天將亮的時候。

22     稍見雪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稍見,依稀可見。樗蒱,通「摴蒲」,古代賭博遊戲用具,像後來的骰子。意思是依稀可見雲霧中數十個白如樗蒱般站立的,便是山峰。

23    絳皓駁色:絳,紅色。皓,白色。駁,雜。意思是或紅或白,顏色錯雜。

24    僂:彎腰屈背的樣子。

25     岱祠:祭祀泰山之神東岳大帝的神廟。

26     碧霞元君祠:又稱碧霞祠,宋代時建,是泰山絕頂的金碧輝煌的古代建築,祠內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碧霞元君相傳為東岳大帝的女兒。

27     皇帝行宮:皇帝出行時的宮殿,乾隆十三年春,清高宗巡視山東登泰山時的下榻處。

28     顥慶:唐高宗李治的年號(公元656-公,公元660年)。

29     漫失:磨滅消失。

30    僻不當道:偏僻而不在大路之上。

         

109

內容分析要點

【內容分析要點】

1     勾勒泰山的輪廓

(a)   由「水」入手寫泰山﹕文章開首從大處著筆,先點明了泰山的位置,指出南北山谷的流向,名山傍水,分外壯觀。

(b)  由「古長城」入手寫泰山﹕本文從南北山谷引出古長城。作者以「古」字指這是春秋時代齊國所築的長城,與下文提到泰山古跡相呼應。突顯泰山在中華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長城把泰山分作南北兩半,更見泰山雄渾壯闊的特點。

(c)   帶出日觀峰﹕帶出日觀峰與古長城的距離,概括介紹了泰山的形勢。作者特意指出日觀峰是泰山的最高點,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為下文登日觀峰埋下伏筆。

2     寫登山經過

(a)   記作者由北京到泰安的情況﹕「余以……至於泰安」句,點明了時間、氣候和地點。作者只記錄出遊時間和山東境內的路程,點到即止,行文簡潔。作者連用了「乘」、「歷」、「穿」、「越」和「至」生動地表現了旅途的漫長和艱辛。

(b)  寫登泰山的路徑﹕作者總寫登山的過程,以路途的漫長和石級眾多來刻劃泰山的高峻和山路之難行。接著作者記述登山路線,看似輕描淡寫,但下文描寫山路雲霧瀰漫,呼應前文「乘風雪」,不直言艱險,卻突出了石級「險」、「滑」的特點。作者把登山經過和三谷的地理知識結合,考證了中谷被稱為「環水」的由來、東谷古今名稱的變化和古時登山路線。作者在文中插述了東谷的情況,與前文「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呼應,使文字縝密。

(c)   寫山巔晚照﹕作者寫出了開闊雄渾的畫面,就全段來看,這一層是重點;就全文來看,這只是陪襯。泰山晚照雖美,不及日觀亭觀日出。

3     描繪泰山日出時的壯麗

(a)   寫日出前的景象﹕作者強調泰山之高,以便觀賞日出。作者勾畫日出前晨曦的景色,是為觀日作出鋪墊。

(b)  寫日出的情態和景致﹕作者寫紅日初升的奇偉壯觀景象,寫得很有層次、變化。先寫日將出、再寫日正出、再運用比喻、然後寫海水、最後寫山色。

4     寫沿途所見古跡

        作者以考據的筆調介紹沿途古跡,突出泰山的歷史久遠。末句作者藉以抒發因戰亂風雨令文物受損而生的惋惜之情。

5     寫泰山的自然景觀

        作者先用多、少及顏色形狀,寫泰山土石特徵;次寫泰山少雜樹、多松的特徵;再寫「生石罅,皆平頂」的特徵。然後寫日觀峰附近的冬令特徵,與前文呼應。

          

110

寫作手法要點

【寫作手法要點】

1     結構嚴謹,佈局用心

(a)  段落分明,層次井然﹕首段介紹泰山的地理位置及環境;第二段記登山的路線及晚照之景;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日出後不同時間的景色變化;第四段描寫遊泰山時所見的古跡;第五段通過泰山的石、樹、冰雪突顯其自然景觀的特點。

(b)  層層深入,井然有序﹕首段勾勒泰山輪廓,分三個層次,先後以江水、古長城去介紹泰山的地理位置,最後指出日觀峰處於最高的位置。

(c)  主線分明,前後呼應﹕作者以時間為順序,以遊踪為線索,依次記敘了作者旅遊的歷程和描繪了所見到的景色。

(d)  全文緊扣風雪而寫﹕全文起筆於「風雪」,結筆於「冰雪」,「雪」是連貫全文的線索,是映襯全文的主要色彩。

2     詳略相宜,繁簡得當

(a)   文章扣緊「登」字而來﹕文題不標「遊」,而用「登」,可見「登」為本篇的關鍵詞。文中的「由南麓登」等,都緊扣「登」字。

(b)  登山經過,詳略得宜﹕本文在記敘旅遊經歷時,剪裁得體,如作者從京師到泰安,文章沒有一句提到旅途的食宿情況,作者為了遊山而來,因此從北京到泰安途中是無需記述。

3     善於寫景

(a)   寫泰山夕照之景﹕作者寥寥數句,繪畫了泰山夕照圖,如以擬人法和比喻寫蒼山「負雪」,化靜態為動態。

(b)  寫泰山日出之景﹕作者先寫雲色,再寫日出的雲海變化,接著寫日色,之後寫日下之色。

(c)  寫泰山之高峻﹕作者以側面烘托手法,點染泰山之高,又用數字直接表述山之高峻。

4     含蓄的抒情手法

        本篇沒有以主觀的抒情作重點,單純寫景,但能感受作者的遊覽之樂。此外,作者經歷艱辛登上高峰後所寫之景,清新可喜,從中可感受作者喜悅之情。

5     語言簡煉生動

        全文只約四百五十字,篇幅短小,但記敘行程、介紹古跡,都包攬在內,用語精妙,富於動感。

6     以考證助文章之境

        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泰山地理和名勝古跡沿革變遷的知識,加入考據筆法寫這篇文章。

         

111

語譯

【語譯】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在那陰谷和陽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時齊國所築的長城。最高處是日觀峰,在長城以南十五里處。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自京都冒著風雪,經過齊河、長清,穿過泰山的西北山谷,越過長城的城牆,到達泰安。這個月的二十八日,我與泰安府知府朱子穎從南面山腳下開始登山。山道長四十五里,都是用石頭砌成的台階,一共有七千多級。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條山谷。中谷環繞泰安城下,就是酈道元所說的環水。我開始順著這條山谷進去。不到一半路,越過中嶺,又順著西谷走,就到了山頂。古時候登泰山,都是順著東谷進去,道中有天門。東谷,古人叫它天門溪水,我這次沒有到。現在所經過的從中嶺到山頂中那些像門坎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稱它們為天門。山道上迷漫著霧氣,非常光滑,那些台階幾乎不能攀登。等到達山頂,看到青翠的山峰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宛如一幅畫,半山上停留著雲霧,就像飄帶一樣。

二十九日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和朱子穎一起坐在日觀亭上等候日出。這時大風刮起積雪扑打著臉面,亭子以東從腳下起,都被雲霧瀰漫,漸漸地看到雲霧中數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那是山呀。這時天邊的雲像一條條線似的呈現出不同的顏色,霎時間變得五彩繽紛。太陽出來了,像丹砂一樣赤紅,下邊有搖動著的紅光承接,有人說:這就是東海呀。回過頭來再看日觀峰以西的那些山峰,有的受到日光照射,有的沒有被照射到,或紅或白,錯雜相間,一個個都彎腰曲背,好像在向日觀峰鞠躬致敬。

日觀亭西邊有岱祠,還有碧霞君祠。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君祠的東邊。這一天,返回的路上觀看了道路兩旁的石刻。自從唐高宗以來,那些遠古的石刻大都模糊不清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旁的,都來不及前往。

泰山多石頭,少土。石頭都是蒼黑色,多是平方的,很少是圓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生長在石縫裡,樹頂都是平的。到處是冰雪,沒有山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足跡。到日觀峰幾十里內沒有樹,而雪深得與人的膝蓋相齊。

桐城人姚鼐記。

         

112

理解內容(問題)

【理解內容問題】

1      本文屬於甚麼體裁的古文?

2      全文共分五段,試簡述各段的段旨。

段落

段旨

第一段

介紹泰山的地理位置及環境。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描寫遊泰山時所見的古跡。

第五段

 

3      試完成以下有關日出的景色描寫。

引文

描寫的景色

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日色

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群山紅白錯雜的色彩變化

4      全文緊扣風雪而寫,試找出與風雪有關的句子。

5      「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抒發了甚麼感情?

A     慶幸

B     悲傷

C     惋惜

D     自責

         

113

理解內容(答案)

【理解內容答案】

1      遊記。

2     

段落

段旨

第一段

介紹泰山的地理位置及環境。

第二段

登山的路線及晚照之景。

第三段

描寫泰山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日出後不同時間的景色變化。

第四段

描寫遊泰山時所見的古跡。

第五段

通過泰山的石、樹、冰雪突顯其自然景觀的特點。

3     

引文

描寫的景色

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雲海變化

日上,正赤如丹

日色

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下之色

或得日或否,絳皜駮色

群山紅白錯雜的色彩變化

4      「自京師乘風雪」、「蒼山負雪,明燭南天」、「大風揚積雪擊面」、「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雪與人膝齊」、「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和「絳皜駮色」。

5      C     惋惜  ü

         

114

理解技巧(問題)

【理解技巧問題】

1      本文詳略得宜,以下各項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描寫的片段

詳寫/略寫

京師到泰安

 

在泰山過夜的情況

 

泰山晚照

 

泰山日出之景

 

泰山的名勝古跡

 

2      「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

A     擬人

B     排比

C     層遞

D     襯托

3      承上題,以上的修辭手法,對描寫泰山有何幫助?

4      試找出文章中使用考據筆法的句子。

         

115

理解技巧(答案)

【理解技巧答案】

1     

描寫的片段

詳寫/略寫

京師到泰安

略寫

在泰山過夜的情況

略寫

泰山晚照

詳寫

泰山日出之景

詳寫

泰山的名勝古跡

略寫

2      D     襯托  ü

3      以群山作映襯,點染泰山之高。

4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鄜道元所謂環水」、「古謂之天門溪水」、「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