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439
|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五人墓碑記(節錄)(五人者) (1439)
| ||||||||||||
103 | 來源 | 高考題庫2007
| ||||||||||||
104 | 文類 | 【文類】 唐至清散文
| ||||||||||||
105 | 作者 | 【作者】 張溥 (9718)
| ||||||||||||
106 | 題解 | 【題解】 張溥,(公元1602─1641年),明太倉人,字天如。崇禎四年進士。曾集郡中文士結文社,取名復社。自稱繼承東林,敢於評議時政,為權貴所惡。著有《七錄齋集》十二卷,詩三卷,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明熹宗在位期間,宦官魏忠賢專擅朝政,構陷忠良。魏大中因觸怒魏黨,被捕,路過蘇州時周順昌曾招待他,於是周又被捕,後來也遭殺害。周被捕時,激起蘇州市民義憤,打死捕役。巡撫毛一鷺遂捕殺了市民五人。次年,明思宗即位,清除魏黨,蘇州人重修五人的墳墓,張溥便撰此碑文,歌頌五位雖出身下層,但勇於對抗權奸的正義之士。作者借歌頌『五人』指斥了宦官一黨,還批判了『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縉紳』『高爵顯位』等等;與『五人』相映襯,不僅讚美了周順昌,還肯定了『郡之賢士大夫』。
| ||||||||||||
107 | 文本 | 《五人墓碑記》(節錄) 張溥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1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獨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2。吾社之行為士先者3,為之聲義,斂貲財4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5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6。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7,為魏之私人8,周公之逮所由使9也。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10,則譟而相逐11,中丞匿於溷藩12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13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傫然14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15,呼中丞之名而詈16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17,卒與屍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嗟夫!大閹18之亂,縉紳19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20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21不顧,亦曷22故哉?且矯詔23紛出,鉤黨之捕24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25。大閹亦逡巡畏義26,非常之謀27,難於猝發28。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29,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30於朝廷,贈諡美顯31,榮於身後,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32,列其名於大提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33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34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35,安能屈36豪傑之流,扼腕墓道37,發其志之悲哉?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38,匹夫39之重於社稷也。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
| ||||||||||||
108 | 注釋 | 【注釋】 1 周公︰周順昌,字景文,號蓼洲,吳縣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熹宗時,被宦官魏忠賢陷害,死於獄中。 2 丁卯三月之望︰望,農曆十五日。丁卯三月之望,指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三月十五日。 3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吾社,指復社。行為士先者,行動上能為士人表率的人。歛貲財︰徵集錢財。 5 緹騎︰本指漢代執金吾手下的騎士,專事巡察京都,捉拿奸猾。因他們穿桔紅色衣服,故稱「緹騎」。此指明代專事偵查、逮捕人犯的差役。 6 抶而仆之:抶,笞打。意是是打倒在地。 7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以大中丞職銜為江蘇巡撫的人。 8 魏之私人︰魏忠賢的黨徒。 9 使︰指使。 10 呵︰呵叱。 11 譟而相逐︰譟,通「噪」,吵嚷、呼喊。意思是呼喊著追逐。 12 溷藩︰廁所。 13 按誅︰按照法律判處死罪。 14 傫然︰重叠相連的樣子。 15 揚揚︰昻然自若的樣子。 16 詈︰罵。 17 買五人之脰而函之︰脰,頭。函,匣子,這裏作動詞用。意思是把五人的頭顱買下,以棺收斂。 18 大閹︰指魏忠賢。 19 縉紳︰指士大夫。 20 編伍︰古代鄉里之間,每以五家為一伍來編制戶口,故這裏借指平民百姓。 21 蹈死︰蹈,投身,投入。意思是身屐死地。 22 曷︰何。 23 矯詔︰假託皇帝名義頒發的的詔書。 24 鉤黨之捕︰牽引為同黨加以逮捕。明天啟年間魏忠賢大興黨獄,陷害東林黨人一百八十餘人。 25 株治︰牽連治罪。 26 逡巡畏義︰逡巡,向後退,徘徊不前。意思是因害怕正義之士而行動躊躕,不敢肆意橫行。 27 非常之謀︰指魏忠賢篡奪帝位的陰謀。 28 猝發︰忽然發生。 29 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聖人之出,指明思宗即位。投繯,縊死。據《明史‧宦官傳二》載,明思宗位後,把魏忠賢放逐到鳳陽去守陵,途中又派人去逮捕他。魏忠賢知道消息後,畏罪自縊而死。 30 暴:顯露 31 贈諡美顯:指崇楨追贈周順昌「忠介」的諡號。美顯,美好榮耀。 32 加其土封:擴大墳墓,這裏指重修墳墓。 33 百世之遇:百代的幸遇。 34 戶牖:指家裏。戶,門。牖:窗子。 35 隸使之:當作僕役一樣差使他們。 36 屈:使之折腰敬佩。 37 扼腕墓道:在墓前表示悲憤。扼腕,感情激動時用力握持自己的手腕。 38 明死生之大:說明生和死的關係之重大。 39 匹夫:老百姓。
|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1 五人受人尊重 文中描寫五人的墓門面前豎立了碑石,用以表彰他們的事蹟,是十分盛大隆重的事,而且墓中五人聲名光榮顯耀,很受人尊重。 2 對魏忠賢一黨的痛恨 作者描寫了百姓為周公被捕感到哀痛,側面描寫了魏忠賢一黨拘捕周公的惡行,又描繪百姓正在痛恨、呵罵、追趕魏忠賢的黨羽。 3 五人的英勇事蹟 文中描寫五人臨刑時神情自若,他們雖然沒有受過詩書的教誨,但仍能夠做到寧死不屈,他們的英勇行為促使了魏忠賢一黨的衰敗。他們的英勇事蹟,使有志之士經過五人之墓時心情激動。 4 對生命意義的感歎 生命的意義在於顯露氣節,五人因為寧死不屈,他們雖然不能夠盡享天年,但是獲得豪傑們的尊重以及悲歎。另外,普通的百姓也可以對國家有貢獻,使生命有意義。
|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對比手法 本文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如以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病死與五人的就義作對比,通過對比手法,把人物的特點描繪得更加鮮明 2 敍事、議論交織 本文記敘了五位義士的事蹟,又在議論中抒發了作者愛恨分明的強烈感情,如文中敍述了五人受大義所激勵、寧死不屈的情況,又議論了他們犧牲的意義。 3 人物形象鮮明 本文在五人的行為、神態上有細緻的描繪,如描寫他們在臨刑的時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著中丞的名字罵他,又描寫五人的頭雖然被砍下,放在城頭上,但他們的臉色一點也沒有改變,突出了他們大義凜然、不畏強暴的高尚品格。 4 設置懸念 文中首先描寫墓中五人受人表彰,然後再道出很多人死後沒有名聲,再以問句引出為何這五個人的聲名能夠光榮顯耀,巧設懸念,下文才道出五人的英勇事蹟。 5 設置問句 本文於多處地方使用問句,如以問句開啓下文,帶出五人寧死不屈的事蹟,又運用問句慨嘆不改變志節的官員為數很少,以問句為文章帶來變化。
| ||||||||||||
111 | 語譯 | 【語譯】 墓中的五個人,就是當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時候,激於義憤而死於這件事的。到了現在,本郡有聲望的士大夫們向有關當局請求,就清理已被廢除的魏忠賢生祠舊址來安葬他們;並且在他們的墓門之前豎立碑石,來表彰他們的事蹟。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這五人的死,距離現在建墓安葬,時間不過十一個月罷了。在這十一個月當中,大凡富貴人家的子弟,意氣豪放、志得意滿的人,他們因患病而死,死後埋沒不值得稱道的人,也太多了;何況鄉間沒有聲名的人呢?唯獨這五個人聲名光榮顯耀,為甚麼呢? 我還記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們社裏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為讀書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張正義,募集錢財送他起程,哭聲震天動地。差役們按著劍柄上前,問:「在為誰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們打倒在地。當時以大中丞職銜作應天府巡撫的是魏忠賢的黨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蘇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這時趁著他厲聲呵罵的時候,就一齊喊叫著追趕他。這位大中丞藏在廁所裏才得以逃脫。不久,他以蘇州人民發動暴亂的罪名向朝廷請示,追究這件事,殺了五個人,他們是顏佩韋、楊念如、馬傑、瀋陽、周文元,就是現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這五個人。 然而,當五個人臨刑的時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著中丞的名字罵他,談笑著死去了。砍下的頭放在城頭上,臉色一點也沒改變。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 唉!當魏忠賢作亂的時候,做官的人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的,中國之大,能有幾個人呢?但這五個人生於民間,從來沒受過詩書的教誨,卻能被大義所激勵,踏上死地也不回頭,又是什麼緣故呢?況且當時假託的皇帝的詔書紛紛傳出,追捕同黨的人遍於天下,終於因為我們蘇州人民的發憤抗擊,使閹黨不敢再株連治罪;魏忠賢也遲疑不決,畏懼正義,篡奪帝位的陰謀難於立刻發動,直到當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賢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說是這五個人的功勞呀。 由此看來,那麼如今這些高官顯貴們,一旦犯罪受罰,有的脫身逃走,不能被遠近各地所容納;也有的剪髮毀容、閉門不出,或假裝瘋狂不知逃到何處的,他們那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比起這五個人的死來,輕重的差別到底怎麼樣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義顯露在朝廷,贈給他的諡號美好而光榮,在死後享受到榮耀;而這五個人也能夠修建一座大墳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經過這裏沒有不跪拜流淚的,這實在是百代難得的際遇啊。不這樣的話,假使讓這五個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盡享天年,人人都能夠像奴僕一樣使喚他們,又怎麼能讓豪傑們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發他們有志之士的悲歎呢?所以我和我們同社的諸位先生,惋惜這墓前空有一塊石碑,就為它作了這篇碑記,也用以說明死生意義的重大,(即使)一個普通老百姓對於國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幾位有聲望的士大夫是:太僕卿吳因之公,太史文起公,姚孟長公。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五人因何而死? A 仁 B 義 C 禮 D 智 2 「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於社稷也」作者對五人有何態度? 3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譟而相逐,中丞匿於溷藩以免」百姓對魏忠賢一黨有何感情? 4 本文的文風如何? A 感情濃厚 B 曲折委婉 C 莊諧並重 D 哀怨纏綿
|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B 義 ü 2 作者認為五人之死的意義重大,他們雖然是普通老百姓,但對國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反映了作者的欣賞、尊敬之情。 3 以蘇州百姓一齊喊叫著追趕大中丞的行為,表現了他們的痛恨、憎恨之情。 |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獨五人之皦皦,何也?」這句有何作用? 2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試分辨哪些引文屬於行為描寫,哪些屬於神態描寫?
3 承上題,引文運用的是哪種角度? A 第一身 B 第二身 C 第三身 4 第2題的引文突出了五人甚麼品格? 5 文中多處運用對比,試找出與五人寧死不屈作對比的其中兩例。
|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以問句提出為何五人死後能有很大的名聲,引起懸念;從而引出下文對五人的描述,又能發揮承上啓下的作用。 2
4 以他們意氣揚揚的神態,至死仍能面不改容,突出了他們大義凜然、不畏強暴的高尚品格。 5
(任舉上述二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