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445
|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1445)
| ||||||||||||
103 | 來源 | 高考題庫2009
| ||||||||||||
104 | 文類 | 【文類】 曲
| ||||||||||||
105 | 作者 | 【作者】 張養浩 (9720)
| ||||||||||||
106 | 題解 | 【題解】 張養浩(公元1270年─公元1329年)字希孟,號雲莊,又稱「齊東野人」。是元代散曲作家。其散曲集為《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中呂.山坡羊》是作者晚年之作,是作者到陝西賑饑時寫的。套曲從潼關之險勢寫起,進而聯想到爭奪天下的戰爭,後又寫到秦宮漢闕的不得長久,最後作者深沉得發出了朝代的興與亡都未改變百姓苦難的命運的歎息,甚為深刻。
| ||||||||||||
107 | 文本 | 《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1,波濤如怒2,山河表裏3潼關路4。望西都5,意踟躕6。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
108 | 注釋 | 【注釋】 1 聚︰會合,集合。 2 怒︰形容水勢之猛烈,如發怒的樣子。 3 山河表裏︰即表裏山河,形容地勢險要,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注云︰「晉國外河而內山。」 4 潼關路︰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山西、河南入陝之道,當黃河之曲,據崤、函之固,城在山腰,形勢絕險,為兵家必爭之地。路,行政區域名。 5 西都︰即長安。因西漢建都長安,東漢遷都洛陽,故稱長安為西都。 踟躕︰心中不安,徘徊不前。
|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這首詩在內容上表達了對老百姓的深沉關懷,全曲洋溢著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1 描繪了一片滄桑的景象 詩人因關中旱災,任陝西行台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 2 揭示社會黑暗 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裏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巧用比喻 重巒疊嶂本是靜態之物,作者用「如聚」這個比喻將峰巒寫活,好像都過來聚集一樣,將靜物寫動;「波濤如怒」,形容水勢之猛烈,如發怒的樣子。 2 烘托氣氛 作者將波濤這本無感情的東西,寫得似乎發怒一樣,突出了大河波濤洶湧,呼嘯翻滾的氣勢,也給後面懷古烘托了氣氛。 3 風格沉鬱悲壯 曲中把山河描繪得雄偉壯觀,例如「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兩句,加強了悲壯沉鬱的感情。 4 結合描寫、抒情和議論 曲中把描寫、抒情和議論三者結合。詩人先描寫雄偉壯觀的山河環境,其後藉秦漢兩代的宮殿化為塵土,流露出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歎。最後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兩句精煉句作結,把抒情與議論結合,抒發對元代社會的控訴。 5 運用層層遞進的手法 曲中先描寫潼關的地勢;其後寫潼關懷古;最後以潼關懷古所得出的結論作結。三道意思,層層遞增,環環相扣,緊密結合,把主題充分闡述。 6 語言含蓄凝練 此曲的語言含蓄精煉,短短四十四字,詩人便描寫出雄偉壯觀的山河環境,而且流露出作者對歷史興亡的種種感歎。 7 結句有深刻的反思 此曲的結句有深刻的反思,「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抒發出對元代社會的極大控訴。 8 寓情於景,觸景生情 詩人把潼關的地形與歷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寓情於景,觸景生情,以潼關作爲歷史的見證者,發出一聲沉甸甸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歎。
| ||||||||||||
111 | 語譯 | 【語譯】 詩人站在潼關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群峰會聚,腳下是急流在峽谷中如發怒般奔流著。群峰高低參差地簇擁著雄偉險要的潼關。想起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方望去長安,真叫人徘徊不前啊! 從秦漢到隋唐,好幾個朝代曾在那一帶建都。現在萬間宮殿都成了黃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國家興盛時,百姓因奴役而感到辛苦;國家滅亡時,百姓因無家可歸而辛苦。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曲中描繪了甚麼景象?並舉出相關的詩句。 2 曲中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究竟百姓有甚麼「苦」呢? 3 試根據本曲的內容,說明作者「傷心」的理由。
|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描繪了一片滄桑的旱災景象。 2 國家興盛時,百姓因奴役而感到辛苦;國家滅亡時,百姓因無家可歸而辛苦。 3 作者深感秦宮、漢闕不能長久,而且朝代的「興」與「亡」都未能改變百姓苦難的命運,百姓仍須面對各種天災人禍,因而感到「傷心」。 |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曲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兩句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試略述之。 2 此曲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結束,有何作用? 3 以下哪一項可以概括此曲的風格? A 豪邁奔放 B 險奇怪異 C 悲壯沉鬱 D 淡雅飄逸 4 曲中運用了層層遞進的手法,試完成下表。
5 承上題,這種寫作手法有何作用?
|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比喻:重巒疊嶂本是靜態之物,詩人用「如聚」這個比喻將峰巒寫活,好像都過來聚集一樣,將靜物寫動;波濤本來是死物,詩人用「如怒」這個比喻,把它比喻為有生命的生物般發怒,也將死物寫活了。 2 曲的最後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兩句精煉的句子作結,把抒情與議論結合,抒發了對元代社會的控訴,以及對百姓生活的同情,具有深刻的反思作用。 4
5 三層意思,層層遞增,環環相扣,緊密結合,能夠把主題充分地闡述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