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517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背影 (1517)
|
103 | 來源 | 高考題庫2007
|
104 | 文類 | 【文類】 現當代散文
|
105 | 作者 | 【作者】 朱自清 (9811)
|
106 | 題解 | 【題解】 朱自清(1898—1984),字佩弦,江蘇揚州人。現代散文家、詩人。他的散文以文筆精煉、語言秀美著稱。有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等,收在《朱自清文集》裏。 《背影》寫於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紀實散文。說它是紀實散文,是因為它寫的是實際發生的事,不是虛構的。說它是回憶散文,是因為作品敘述的是八年前作者和父親在浦口車站分別的情景,作者以後還常常想起這個情景,不能忘懷。
|
107 | 文本 | 《背影》 朱自清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1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2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3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4,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澹5,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閒6。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7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8,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9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10;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11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12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13!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14,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1925年10月在北京
|
108 | 注釋 | 【注釋】 1 差使:舊社會在機關裏做事叫「當差」,這裏指職務。 2 狼藉:亂七八糟的樣子。 3 簌簌:紛紛落下的樣子。 4 典質:把(財產、衣物)典當、抵押出去。 5 慘澹:淒慘黯淡,不景氣。 6 賦閒:失業在家。晉人潘嶽有《閒居賦》,因而後人把沒有職業的「閒居」叫作賦閒。 7 勾留:短時間停留。 8 浦口:鎮名,在南京市西北部的長江北岸,是津輔鐵路的終點站。 9 腳夫:舊時對搬運工人的稱呼。 10 迂:言行守舊,不合時宜。 11 蹣跚: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的樣子。 12 拭:擦。 13 頹唐:衰頹敗落。 14 情鬱於中:感情積聚在心裏。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背影》是一篇出色的散文,受後世所誦讀。作品能感動讀者,在於對父親的回憶記述,並且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情。 1 交代家中情況 作者起首交代了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家中正面對禍不單行的時間,奔喪、貧困陰暗地包圍著兩父子。起首的交代是爲「背影」的主題渲染悲涼滲淡的氣氛,同時為日後兒子念掛父親作出伏線。 2 聚焦父親的關懷 作者回憶往事,記述父親送別自己時的叮嚀和準備,為兒子爬過鐵道買橘子,以及在信中對兒子的關懷,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這是作者創作《背影》要表現的最重要的感情。 3 抒發「我」的掛念 作者看在眼裏,感動在心裏。兒子看見父親辛苦地買橘子時的「背影」,告別時消逝在人群中的「背影」,以及來信時在淚中浮現的「背影」,這幾個鏡頭,令他感動落淚,深切的思念之情隨之而生。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緊扣命題 本篇以「背影」命題立意。「背影」在文章中數度出現,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但蘊含的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主旨圍繞命題。而且,「背影」暗示著父親為主角,為全文抒寫的對象,可見命題非常貼切。 2 聚焦精彩部份 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的鏡頭,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在這部份,作者用了最長的篇幅,細緻刻畫父親的每一個動作,重點描寫,讓讀者知道這就是文章的重要地方。 3 首尾呼應 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這又進一步突出父親的「背影」給兒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4 善於刻劃人物 《背影》對於父親的刻劃是非常深刻的,最主要是透過細緻描劃父親的動作。父親在文章中的說話不多,而且每次說話都很短,但每句說話足以讓讀者意會父親是一個何等疼愛兒子的人,全因為作者巧妙地抓緊了父親的形象,創作時加以選擇取捨。 5 情節的刻意重複 《背影》中很多情節都是重複數次的。文中描寫父親數次叮囑,兒子數次流淚,深刻的感情表現在重複的手法上,也深化了主題。 6 運用對比 作品通過「我」對父親態度的前後對比,形成反差,加強了感傷效果。 7 語言簡樸 《背影》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生活氣息非常濃厚,靠近一般人的生活經驗。全文以白描記敍事實,沒有任何刻意的修飾。語言如此平實,卻能傳達出深刻的父子感情,並且得到讀者的共鳴,可說是作者寫作的功力所在。
|
111 | 語譯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詩中父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甚麼感情? 2 詩中作者曾言「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作者想表達甚麼? A回憶往事 B自誇過去所作的事 C表示自己很聰明 D表示反省、自責 3 作者花了不少筆墨,以很長的篇幅描寫父親為兒子爬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原因為何? 4 《背影》中的父親的說話不多,這是否反映了父親冷漠的性格?試就「我走了;到那邊來信!」一句略述之。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表現了對兒子關切愛護,無微不至,凡事希望親力親為。 2 D表示反省、自責 ü 3 因為父親為兒子爬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是全文的焦點所在,父親的動作表現了愛子的真摯感情。作者仔細地描寫父親的一舉一動,慈父的形象便顯露在讀者眼前。 4 不是。這反而更貼切地描寫了父親的形象,父親的關愛不在長篇大論的感性說話,而是在於心裏 / 短短的說話,卻含蓄地包含了父親無限的關愛之情。(可自由發揮,言之成理即可)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作者在起首交代家庭背景,對全文起了甚麼作用? 2 文中提父親「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哪句運用了重複的手法?作者透過重複的手法表現了甚麼? 3 文末作者讀完父親的信後,「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句運用了哪種抒情方式? A插敍抒情 B直接抒情 C間接抒情 D以上沒有一項正確 4 承上題,以上的抒情方式有何好處?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爲寫「背影」的主題渲染悲涼滲淡的氣氛,為下文抒寫的情感作鋪墊。 2 「躊躇了一會」。表現父親對茶客送行很不放心,心裏非常擔心兒子。 3 B直接抒情 ü 4 直接傳遞了作者的感動,以及對父親的掛念之情,情真意切,最容易打動讀者的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