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533
|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礁石 (1533)
| |||||||||
103 | 來源 | 會考問題庫
| |||||||||
104 | 文類 | 【文類】 新詩
| |||||||||
105 | 作者 | 【作者】 艾青 (9814)
| |||||||||
106 | 題解 | 【題解】 詩人艾青,原名蔣海澄,是中華民族的詩壇大師,我國現實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礁石》寫於1954年,時值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伊始之際,百事待興,中國面臨的困難和打擊沒有間斷。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通過對海浪的描繪,塑造了搏擊風浪,在狂濤中巍然屹立的礁石形象。詩篇著重在寫礁石堅韌不拔的精神,同時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 |||||||||
107 | 文本 | 《礁石》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裏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 |||||||||
108 | 注釋 | |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1 內容聚焦 簡短的八句詩,給我們描繪了兩個畫面。第一個畫面顯而易現,就是一個個浪的衝擊,然後被打成碎沫;第二個畫面隱含其中,但不難看見,就是礁石屹立,無懼兇猛的海洋。這兩個畫面,其實也是同一個畫面。 l 直接描寫海浪來勢洶湧:詩中起首已明確寫了海浪的勢力,「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突顯了浪的來勢強烈。 l 含蓄表現礁石頑強不屈:受著海浪的衝擊,礁石仍像勇士那樣,不折不撓、頑強抗爭,具有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礁石搏擊海浪留下的傷痕,就是勝利的代價,然而焦點不在這些傷痕,而是礁石戰鬥的精神狀態。 2 內容緊扣現實 艾青的詩緊密結合現實,集中表現民族的苦難與奮起。詩中的浪不單純只是自然中的海浪,更多的是人生的海浪;礁石不僅是海洋中的死物,更多的是不向勢力低頭的詩人自身,還有整個民族的不屈精神。
|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突出形象 艾青擅長在渲染中突出形象,《礁石》便是其中的代表。詩人透過對海浪的描繪,深刻地塑造了無懼海浪、堅實不屈的礁石的形象。雖然是直接描劃海浪,焦點卻無疑落在礁石穩若泰山的姿態,不畏風浪的精神。 2 善用象徵 本詩分別以浪和礁石為兩大象徵。浪象徵艱難,惡勢力;礁石則是堅強正義的化身。句句寫礁石,實則是句句在寫人,象徵了民族的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頑強鬥爭精神。運用意象令詩歌更加含蓄蘊藉,具有弦外之音,其中的意韻留給讀者去體會,增加了詩歌的美。 3 客觀描寫 詩中沒有直抒胸臆式的呼號,只有冷靜客觀的描寫,採用的是旁觀者的敍述視角,詩人只是在呈現一個事實,讓讀者自己感受當中的意韻。 4 善用擬人 客觀事物,如海浪和礁石,本來沒有什麽意志、目的,但是在詩人眼裏,它們卻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實際是詩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外物身上,給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了生命,這就是「移情」作用。詩中常用擬人手法,這樣令描寫的對象更具體生動。 5 暗用對比 海浪為動,礁石為靜。詩中「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一句與前面寫海浪的猛烈形成鮮明的對比。 6 語言精煉 詩人善於抓緊事物的特點,而就其內涵重點發揮。本詩語言洗練、質樸、明快、不加雕飾,全篇幾乎沒有多餘的字句詞語,詩中的形象卻鮮明、生動、豐滿、栩栩如生,這樣足以看見詩人獨到的寫作功力。
| |||||||||
111 | 語譯 |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全詩的焦點在於: A浪 B礁石 C海洋 D碎沫 2 試根據本詩內容,填寫下表:
3 詩中「它依然站在那裏」的「那裏」指: A原本的位置 B安全的地方 C避難所 D岸邊
|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B礁石 ü 2
|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詩中「無休止地撲過來」的「撲」運用了哪一種修辭技巧? A比喻 B擬人 C誇張 D對比 2 承上題,運用以上的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3 詩中一句「但它依然站在那裏」的「但」對全篇有何作用? 4 詩中的「浪」和「礁石」分別象徵甚麼? 浪: 礁石: 5 作者以哪一人稱敍事?這種敍事角度有何優點?
|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B擬人 ü 2 作者把感情投射到物象上,令描寫的對象更具體、更生動。 3 作一轉折。強調礁石立場的堅定,無懼身上有傷痕。 4 浪:艱難,惡勢力 礁石:堅毅頑強,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 詩人自身 5 第三人稱。 優點:採用旁觀者的敍事角度,能客觀地呈現事實,讓讀者自己感受當中的意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