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652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立論 (1652)
|
103 | 來源 | 會考問題庫
|
104 | 文類 | 【文類】 現當代散文
|
105 | 作者 | 【作者】 魯迅 (9852)
|
106 | 題解 | 【題解】 《立論》最初發表於1925年《語絲》周刊第35期,後來魯迅收入散文詩集《野草》,《立論》是該集中的第17篇。 《立論》體現了魯迅散文的一貫作風,借「男孩滿月」一事,反映了群眾不理智的風氣,諷刺當時現實環境中鼓吹逢迎,真理被歪曲的醜惡現象。全文具有諷刺的意味,用於警世。
|
107 | 文本 | 《立論》 魯迅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謊人,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 「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麼……。啊唷!哈哈!嗬嗬!嗬,嗬嗬嗬嗬!』」 |
108 | 注釋 |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1 反映普遍的社會現象 反映社會現實,在魯迅的作品中經常出現,這篇也不例外。篇中的夢表現了人虛 偽的世相,奉迎恭喜的說話只是配合場合而說而已。同時表現了群眾迷信和不理智的風氣, 一句稍為不是正面的說話,便得到「大家合力的痛打」。 2 借此說彼的影射式諷刺 《立論》全篇的著眼點在諷剌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的人生世相。作者以近乎寓言的筆法深刻揭露了在當時現實環境中,真理被歪曲,黑白不分的醜惡現象。作品嘲諷堅持真理受到打擊,鼓吹逢迎卻得到讚許。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善於刻劃人物形象 魯迅喜歡刻畫人物的眼睛。在《立論》中,當面對學生的提問時,作者緊緊地抓住了這位老師的眼睛。而且,文中的每一個客人只說過一句話以及一句作者的描述,但是客人的奉迎、直言的形象無不流露出來。 2 運用對話 3 間接說理 作者沒有直接說理,然作者將一切的情感融彙在每一句文字中,近乎寓言的格局令人深思。 4 富韻味的收筆 作者先巧妙地借老師之口展開文章,結尾處也是以老師的說話和笑聲收結。結尾是頗具藝術魅力的,既形象生動地刻劃了人物,又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5 善用諷刺手法 魯迅善於設計假想的事件,使之與要諷剌的真實事件在表面上和性質上都嚴格相似,使讀者容易理解當中的意味。 6 語言凝練 《立論》的篇幅短小。整篇文章語言質樸凝練,並無華麗的句子和詞語,然在質樸的文字之中蘊含諷剌意味,可見作者老練的創作技巧。
|
111 | 語譯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文中客人提及『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這些說話反映了甚麼社會現象?試略述之。 2 文中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的人得到了怎樣的後果?作者籍此諷刺甚麼? 後果: 作者的諷刺: 3 以下哪一項屬於直言者?(可選擇多於一項) A『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 B『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 C『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 D『我願意既不謊人,也不遭打。』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反映虛偽奉迎的社會現象。 2 後果:被群眾合力痛打 作者的諷刺:諷刺現實社會中真理被歪曲,黑白不分的醜惡現象 / 社會迷信和不理智的風氣。 D『我願意既不謊人,也不遭打。』 ü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魯迅善於刻劃人物。作者刻劃了老師身體的哪個部份?從何見得? A眼睛 B耳朵 C嘴巴 D頭髮 2 本文文末是怎樣收結的? 3 承上題,文末營造了怎樣的氣氛? A嚴肅 B肅清 C幽默 D沉默 4 以下哪一項不是本文的寫作技巧? A運用對話 B善用諷刺 C直接說理 D間接說理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2 以老師幽默的說話和笑聲收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