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篇章編號

【篇章編號】

1692

              

102

篇章名稱

【篇章名稱】

聽聽那冷雨 (節錄) (驚蟄一過) (1692)

              

103

來源

高考題庫2008

              

104

文類

【文類】

現當代散文

              

105

作者

【作者】

余光中 (9904)

              

106

題解

【題解】       

《聽聽那冷雨》是一篇借雨來抒寫思鄉之情的散文,流露濃厚的家國之思。作者通過「雨」這一意象把祖國的歷史文化串聯起來,表現了對故國的嚮往。本文富有詩意,意境優美,真摯感人。

              

107

文本

《聽聽那冷雨》(節錄) 余光中

        驚蟄1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進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裏,也似乎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裏風裏,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台北淒淒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2那裏來的。不過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裏,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這樣想時,嚴寒裏竟有一點溫暖的感覺了。這樣想時,他希望這些狹長的巷子永遠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門街到廈門街,而是金門到廈門。他是廈門人,至少是廣義的廈門人,二十年來,不住在廈門,住在廈門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再過半個月就是清明。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那裏面是中國嗎?那裏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然則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裏呢?

        在報紙的頭條標題裏嗎?還是香港的謠言裏?還是傅聰3的黑鍵白鍵馬思聰4的跳弓撥弦?還是安東尼奧尼的鏡底勒馬洲的望中?還是呢,故宮博物院的壁頭和玻璃櫥內,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裏?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裏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於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託。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甚麼rain也好pluie5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台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沐發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

        [……]

        雨不但可嗅,可觀,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颱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淒涼,淒清,悽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悽楚之外,更籠上一層淒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更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尤其是鏗鏗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樂,屬於中國。王禹偁6在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瓦。據說住在竹樓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這樣豈不像住在竹筒裏面,任何細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誇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暗,對於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至於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簷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下雨了。」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

        在日式的古屋裏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樂是室外樂,戶內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器灰濛濛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但不久公寓的時代來臨,台北你怎麼一下子長高了,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現在雨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牆上,沒有音韻的雨季。樹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楓樹,柳樹和擎天的巨椰,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閃動濕濕的綠光迎接。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閣閣,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70年代的台北不需要這些,一個樂隊接一個樂隊便遣散盡了。要聽雞叫,只有去《詩經》的韻裏尋找。現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馬車的時代去後,三輪車的時代也去了。曾經在雨夜,三輪車的油布篷掛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裏的世界小得多可愛,而且躲在員警的轄區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隻手裏握一隻纖纖的手。台灣的雨季這麼長,該有人發明一種寬寬的雙人雨衣,一人分穿一隻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無論工業如何發達,一時似乎還廢不了雨傘。只要雨不傾盆,風不橫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任雨點敲在黑布傘或是透明的塑膠傘上,將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噴濺,傘緣便旋成了一圈飛簷。跟女友共一把雨傘,該是一種美麗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戀,有點興奮,更有點不好意思,若即若離之間,雨不妨下大一點。真正初戀,恐怕是興奮得不需要傘的,手牽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輕的長髮和肌膚交給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後向對方的唇上頰上嘗涼涼甜甜的雨水。不過那要非常年輕且激情,同時,也只能發生在法國的新潮片裏吧。

        大多數的雨傘想不會為約會張開。上班下班,上學放學,菜市來回的途中,現實的傘,灰色的星期三。握著雨傘,他聽那冷雨打在傘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乾乾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結晶體在無風的空中迴迴旋旋地降下來,等鬚眉和肩頭白盡時,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白雨的祝福,或許發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岩削成還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一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裏,等他回去,向晚餐後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1974年春分之夜

              

108

注釋

【注釋】

1    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暦三月五日或六日,此時正值春天,氣 溫回升,蟄居動物驚醒,開始活動。

2    安東尼奧尼︰(公元19122007),意大利人,著名電影工作者。1972年,他拍攝了一套名為《中國》的記錄片,記錄文革時期普通百姓的生活。

3    傅聰︰(公元1934年-),著名鋼琴家,1955年參加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獲得第三名,成為首位在此比賽奪獎的華人。

4    馬思聰︰(公元19121987)廣東海豐人,中外聞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曾留學法國巴黎音樂學院,文革時期移居到香港。

5    pluie︰法語,意思是雨。

6      王禹偁︰(公元9541001),字元之,宋代濟州巨野(今山東)人。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進士。公元999年,他因撰《太宗實錄》引起宰相不滿,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王禹偁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他提倡繼承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動。他的詩歌風格與白居易接近,主張「歌詩合為事」而作,散語言流暢,內容充實。

               

109

內容分析要點

【內容分析要點】

1     雨的聯想

        本文寫雨為主。作者對雨的描寫十分細緻,從不同的感觀和聯想對它加以塑造,這便不是單純的雨了。作者透過雨聯想和感通到中國、歷史和故鄉。

2     作者的愁懷

        余光中從大陸漂到台灣,成長,又飄到異域去,這些經歷無形是作者與故土的一種阻隔,作者便流露出對中國的纏綿情感。作者以微寒潮濕的春雨象徵心情,並以雨聲、雨景為引子,回憶自己半生漂泊的經歷,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充滿追思嚮往之情。

              

110

寫作手法要點

【寫作手法要點】

1     優美獨特的語言節奏

Ÿ                 詩化語言

        詩化的語言,令文章更優美,更有韻味。作者用了詩化的語言,依靠句子的長短組合變化,達成絕對的音樂感。文章中很多句子似乎不合語法,作者故意顛倒文法上的順序句子,然在倒裝句中又有著詩的效果和節奏。

Ÿ                 大量運用疊詞

        文中大量運用疊字,增加了文章的音樂性。運用疊字,有如雨點的聲音,巧妙地以語言的節奏表現雨的形象,讀起來也鏗然有聲。

2     濃厚的古典韻味

Ÿ                 引用詩詞

        本篇引用詩詞及化用詩詞,豐富了文章的內涵。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詩詞,如「杏花春雨江南」「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疏雨滴梧桐」。

Ÿ                 化用古代詩詞散文

        作者化用古代詩詞散文,配合了文意,又使文章更富詩意,有著弦外之音,增加讀者的聯想。

3     借雨抒情,情景交融

        《聽聽那冷雨》的景與情似乎分不開了,作者以細膩的筆法,借雨抒寫思念故土之情,又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灰沉潮濕的雨景正是作者的心情。

4     採取時空交錯的寫法

        忽而過去,忽而現在;忽而故國,忽而臺灣,錯綜的時空交錯,心情隨作者的心靈轉換而起落,表達作者訴說不盡的複雜情緒,卻不會感到淩亂無章。

5     善於營造氣氛,充滿詩意

        《聽聽那冷雨》全篇塑造了幽靜潮濕的雨景,營造了獨特的氣氛,覆蓋全篇。雨在本文中不是純粹的雨了,雨是象徵,有更多深層的意味,使全文充滿詩情畫意。

6     古今中外結合

        本文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現代與古典結合在一起,更揉合了西方意識。作者有意識地把現代與古典的意象融合在同一篇文章中,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7     從不同感觀描寫

        作者分別從嗅覺、味覺、視覺和聽覺幾方面去描寫雨,使雨多變多面,也是作者心靈的轉化和感情的投射。

              

111

語譯

 

112

理解內容(問題)

【理解內容】

1      以下哪一項不是有關本文抒寫的內容:

        A歷史記憶

        B念鄉情懷

        C懷才不遇

        D中國意識

2      文中「不能撲進她懷裏,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的「她」指甚麼?又表現了作者與「她」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3      綜合全文,可知作者對故國的懷念是源於他怎樣的處境?試簡言之。

              

113

理解內容(答案)

【理解內容答案】

1      C懷才不遇            ü

2     「她」指中國。

        關係疏離、阻隔

3      長期漂泊:余光中從大陸漂到台灣,成長,又漂到異域去,這無形是作者與故土的阻隔,引起長久的思念之情。

        身處台北面對大陸的阻隔:「台北你怎麼一下子長高了,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

              

114

理解技巧(問題)

【理解技巧】

1      作者從不同感觀描寫雨,試配對以下句子。

        A驟雨打荷葉

        B舔舔吧那冷雨

        C雨氣空濛而迷幻

        D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

        E嘗涼涼甜甜的雨水

        F草和樹沐發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

        G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

嗅覺

 

聽覺

 

視覺

 

味覺

 

2      本篇散文如何建立獨特的節奏?試列點說明。

3      全文運用大量的疊字,試說明運用疊字的優點,並舉任何一例。

4      有人認為此篇為「詩化散文」,你認同嗎?試抒己見。

              

115

理解技巧(答案)

【理解技巧答案】

1

嗅覺

DF

聽覺

AG

視覺

C

味覺

BE

2     

Ÿ                 運用句子的長短組合變化。

Ÿ                 故意顛倒文法上的順序句,形成倒裝句的節奏感。

Ÿ                 運用大量疊字,令節奏諧美。

Ÿ                 運用大量疑問句,使音節起伏。

3     優點:增加文章的音樂性、節奏感  / 仿如雨點的聲音,以語言的節奏表現雨的形象。

        例子: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 (篇中有大量例子,只要舉例合理亦可)

4     參考答案:

因為本文營造了詩的意境、運用了詩的語言,如「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所以「詩化散文」的說法不錯。

        (言之成理亦可)